融入大灣區,增加人才回流吸引力 王希富

為協助應屆畢業生盡快適應及融入澳門就業環境,由澳臺青年交流促進會及多個在臺澳門校友會合辦的“社會新鮮人迎新活動”上週末舉行。澳臺青年交流促進會創會會長、澳門臺灣大學校友會會長蔡文政表示,現時九成五以上在臺求學澳生均選擇回澳就業或創業,只有小部分選擇留臺,可能是擔心澳門無對口職位,但內地有巿場、有資源,建議可向北上發展。

蔡文政表示,舉辦活動目的是希望讓在臺灣求學的澳門生回流,掌握現時澳門就業及人才儲備情況。隨著國家倡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上日前公佈將推出港澳臺居民居住證,可更好地分析內地發展前景,製造發展空間和機會。他相信,居住證推出後可令更多人到內地創業及就業。但要在內地居住滿半年才可申請的規定條件,仍值得討論,認為此期限門檻算高。倘澳門青年在內地找到工作,能否以工作證明代替,享有與內地的同等福利?若以後相關政策更明確,相信有不少青年會有興趣北上發展。

現時臺灣求學的澳門生回流情況如何?據他瞭解,選擇創業的學弟和學妹約佔一成,尤其是北上創業,認為機會較澳門多。亦有一批高專業人士如晶片設計、軟件設計,希望瞭解內地有何工種對接。數年前開展有關回流澳門的調查,發現九成五以上的臺灣畢業生都會選擇回澳就業或創業,小部分選擇留臺,可能基於擔心澳門沒有對口職位空缺,但其實內地機會更大,因有巿場、有資源。

臺灣畢業的澳門學生何先生修讀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學系,主要是參與造船工程。他表示,澳門造船業以前很興旺,但現時卻很一般,但政府一直推動產業多元化發展,他不擔心在澳就業前景。不過,以該專業來說,的確內地前景會較好,因船廠、工程項目較澳門多。未來希望先在澳門留一段時間取得工作經驗,再北上發展,始終內地空間大且資源多。

會上邀請到人才發展委員會、教青局、經濟局代表,就澳門人才需求、申請獎助學金及就業培訓作分享。

其實,關於人才回流的問題再本澳也是老生常談,而且在這一方面,特區所做的工作,以及實際的資源投入不可謂少。甚至於臨近地區相比,算是相當努力。幾年前就已經開始發力,其中為培養和儲備特區發展所需的各方面人才,特區政府專門設立人才發展委員會,由行政長官親自擔任委員會主席。在委員會的首次會議上,行政長官崔世安表示,自特區政府成立以來,澳門社會發展迅速,對人才的渴求日漸突出。為了順利推進“一個中心、一個平臺”的建設,配合社會發展的需求,特區政府有必要儘快規劃好人才發展的戰略部署,以加強人才的培養和儲備。為此,施政方針明確指出將建立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其中包括設立人才發展委員會,負責制定、規劃及協調特區人才培養的長遠發展策略,並構思及落實“精英培養計畫”、“專才激勵計畫”和“應用人才促進計畫”;建設鼓勵人才留澳和回澳的機制;推動協調與人才培養相關的本地、區域及國際合作等各項重要工作。其後,澳門基金會也宣佈設立“澳門優秀人才獎勵計畫”,並公開接受澳門居民申請,獎勵分為“卓越成就獎”和“競賽活動優勝獎”兩類。其中“競賽活動優勝獎”主要獎勵去年參加國家級或以上級別比賽及活動並獲得優異成績的個人或團體,個人獎勵、團體獎勵和專業技術輔助團隊獎勵金額由澳門幣1萬元至12萬元不等。

特別是數據顯示,現時的澳門家庭越來越重視對子女的教育,有能力在澳門之外深造的亦不在少數。教青局統計,自2009-2010學年起至2012-2013學年,每年到海外升學(兩岸四地以外)的高三畢業生約佔當年百分之六,其中還未計算在基礎教育期間便已被家長安排出國留學的學生。有升學仲介稱,不少家長為讓子女充分準備當地升大考試,都會選擇提早送子女出國,增幅每年接近雙位數。出國讀書的熱情有多高,或可透過申請“大學生學習用品津貼計劃”的登記數字再知多一點。根據高教辦數據,在兩岸四地以外接受高等教育的澳生佔整體學生百分之七有多。也正因為如此,本澳才會愈發重視吸引外地留學生回澳發展,以補足澳門對人才的需求。為此,特區政府及社會上下都在不斷的作出努力。但縱觀過往的做法,多數還是集中在一是加強聯繫,讓在外留學生瞭解澳門的發展和人才需求,二是組織活動或提供機會,鼓勵人才回流。而這些都是集中在澳門本身所具有的條件上。

如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如火如荼的推進,澳門作為大灣區城市之一。其自身對人才回流的吸引力,亦不應只是局限於本身,而且從觀念上來講,澳門所進行的吸引人才回流工作,也不應是只為本身所需,而是要融合大灣區對人才的需要,以及所共有的吸引力,促進人才回流工作的開展。不僅為澳門自己吸引回來所需的人才,也為大灣區其他城市吸引和輸送人才,同時借助大灣區建設的契機更多的增加澳門對人才的吸引力,形成良性的迴圈。正如澳臺青年交流促進會及多個在臺澳門校友會合辦的“社會新鮮人迎新活動”所揭示的,擔心澳門無對口職位,但內地有巿場、有資源,可向北上發展,以及先以本澳為跳板尋求北上發展等。就是講融入大灣區,作為增強澳門人才回流吸引力的具體體現。

另外,從大灣區建設的推進上,這種一體化的人才吸引力也已經形成。本月15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組長韓正主持會議,強調建設大灣區要重點把握四個維度、堅持六項原則。發揮粵港澳綜合優勢,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其中韓正表示要重點把握四個維度。第一個維度,是推動高質量發展,要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為國家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不斷提升、增強提供支撐;第二個維度是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要構建與國際接軌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建設高水準參與國際經濟合作新平臺;第三個維度,是優化區域功能佈局。把珠三角地區做強,帶動周邊地區加快發展;第四個維度,是豐富“一國兩制”實踐,要為港澳發展注入新動能,為港澳居民,特別是年輕人的發展拓展新空間、新機遇,保持港澳長期繁榮穩定。

關於建設大灣區有五個戰略定位。首先是充滿活力的世界城市群。這個城市群要有體制活力,要有產業支撐,充分發揮港澳自由開放經濟體和廣東改革開放排頭兵的優勢;其次是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要瞄準世界科技和產業發展前沿,建成全球科技創新高地;第三,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要構築絲綢之路經濟帶和廿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對接融匯的重要支撐區;第四,是內地和香港、澳門深度合作的示範區。它將是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載體;第五,是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將是生態環境美、生活服務完善、港澳同胞和大灣區內地居民同享高質量生活的共同家園。

建設大灣區要堅持六項原則,一是創新驅動,規劃引領;二是協調發展,統籌兼顧;三是綠色發展,保護生態;四是開放合作,互利共贏;五是共用發展,改善民生;六是“一國兩制”,依法辦事。六項原則中,前五項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在大灣區建設中的具體體現;第六項是遵循“一國兩制”發展方針的要求。

無論是其中的“特別是年輕人的發展拓展新空間、新機遇”規劃,還是堅持“創新”的戰略定位,以及大灣區固有的經濟社會基礎,都對青年人才的成長、發展具有極大吸引力。而且各項措施也都在逐步落實。

特別是繼取消就業許可後,國家再公佈惠澳新措施,進一步加強澳人的“國民待遇”。國務院辦公廳將印發《港澳臺居民居住證申領發放辦法》,下月一日實施。凡是前往內地居住半年以上,符合有合法穩定就業、合法穩定住所、連續就讀條件之一的本澳居民,可以回鄉證申請辦理港澳臺居民居住證。持居住證者,可享三項權利、六項基本公共服務、九項便利政策措施,打破現時本澳居民在內地學習、創業、就業和生活的壁壘。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黃柳權介紹,實施港澳居民居住證制度,是為港澳居民在內地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便利,是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舉措。類似的支持港澳、便利港澳居民在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會陸續有來,有些政策措施可在港澳居民工作生活較多的地方率先實行,如粵港澳大灣區。可以說,這些措施的實施,不僅是增加了大灣區對人才回流的吸引力,更是為人才回流之後解決了後顧之憂。

此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除深入學習貫徹總書記習近平關於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講話精神外,並討論審議有關檔,研究部署下一階段工作,取得一定成果。韓正指出,要強化規劃引領,推動大灣區內各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補,提高區域發展協調性,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構建結構科學、集約高效的大灣區發展格局。要以讓老百姓得實惠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實施好港澳居民證件便利化、進一步便利港澳居民到內地創業就業、大幅降低粵港澳通信漫遊費用等政策措施。要積極吸引和對接全球創新資源,建設“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打造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要加快構建與國際接軌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建設高水準參與國際經濟合作新平臺,構築絲綢之路經濟帶和廿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對接融匯的重要支撐區。

關於便利港澳居民在內地發展和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國家近期將陸續推出實施一些具體政策措施。首先,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牽頭編制了《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方案》,下一步將加強統籌協調,進一步推進國際創科中心的建設。中央支持澳門建設中醫藥科技產業發展平臺。

第二,大幅降低粵港澳通訊漫遊費用。國家相關部委將引導內地與港澳電訊企業加強協商合作,尤其對來往粵港澳三地人員,明顯降低他們的通訊費用。

第三,便利港澳居民到內地創業就業。國務院已宣佈取消港澳居民到內地就業許可制度,相關部門正起草配套檔,對港澳與內地居民一視同仁,納入當地就業創業管理服務體系,進一步便利港澳居民在內地就業創業。

毫無疑問,這些具體的支持措施,也將為澳門外流人才回歸粵港澳大灣區提供強有力的吸引。

因此,澳門在未來吸引人才回流的工作當中,應該既將澳門與大灣區的整體綜合優勢重點宣導,也應該對具體的措施,特別是人才最為關注的措施精細化講解,並在澳門針對性的推出輔助措施,為回流人才提供服務。

其實,正如筆者早前就曾經提出的,吸引人才回流,並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也不會是一蹴而就的,除了人才委員會專責小組等政府機構和社團合力將澳門及大灣區的吸引力推介給在外人才外。還需要從長遠角度,持續性的將澳門和大灣區因素融入澳門年青一代的生涯規劃當中。正如行政長官早前在大灣區城市的訪問過程中,在訪問惠州時,出席惠澳兩地青年交流會時,勉勵年青人要開放思想,裝備自己,投身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冀年青人的生涯規劃能配合大灣區發展,把理想融入大灣區當中。

俗話說的好“預則立,不預則廢”,生涯規劃與一般職業介紹、就業選擇最大的不同就是,職業規劃重點考慮個人的優勢和潛力,為個人確定最適合的職業,而不單單是考慮薪酬福利的因素,從而將選擇出來的職業定位為個人可為之奮鬥的事業和目標。當然,這其中仍然需要對整體社會就業環境有一個清晰的把握,再輔以專業的分析,對實現目標職業過程要素進行預計。可以說,職業規劃相比與一般的就業幫助更為長遠。

對個人而言,職業生涯規劃的作用在於説明個人樹立明確的目標,運用科學的方法,切實可行的措施,發揮個人的專長,開發自己的潛能,克服生涯發展困阻,避免人生陷阱,不斷修正前進的方向,最後獲得事業的成功。職業生涯設計的目的,決不只是説明個人按照自己的資力條件找到一份工作,達到和實現個人目標,更重要的是幫助個人真正瞭解自己,為自己訂下事業大計,籌畫未來,進一步詳盡估量主、客條件和內外環境優勢和限制,在“衡外情、量己力”的情形下,設計出符合自己特點的合理而又可行的職業生涯發展方向。

人都是具有社會屬性,良好的個人職業規劃不僅僅對自己的發展、事業的成功有巨大作用。對社會也是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生涯規劃並非是簡單的找一份工作,通過專業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可能有一部分就業者會發現自己真正的目標和發展方向是自己創業,而且要從事的相關行業還極有可能是本澳所未出現,或者處於起步萌芽階段的行業類型。那麼這些人士就將成為本澳相關行業的生力軍和急先鋒,從而為本澳的多元發展貢獻力量。再或者可以自己的需求匹配灣區內其他城市的行業發展,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

而要達成這樣的目標,則需要社會各方面繼續努力。一是對年青一代的生涯規劃在接受教育階段就要展開,並作為一項重要的內容。二是將現在不斷開展的灣區實習計畫向深度和廣度推進,讓更多的年青一代能夠有機會實地體驗灣區發展機會,從而堅定回流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