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養生三「要」

  秋季是由熱轉涼,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黃帝內經》載:「秋冬養陰。」意思是説,在秋冬兩季應當收養陰氣,以適應自然界陰氣漸長的規律,並為來年陽氣的生發打好基礎。「燥」為秋季的主氣,故稱「秋燥」。燥氣傷人,以耗傷津液為主,津液既耗,則必見一派「燥象」。秋季對應的臟腑是「肺」,當秋燥犯肺時,容易出現「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等燥邪致病的症狀。因此,秋季養生,當以「防肺燥,護陰津」為主。

「一要」秋天睡眠要規律

秋三月包括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個節氣。到了秋季,應該像晨鳴的雞一樣早睡早起。

早睡早起是好習慣,利于收斂神氣,使肺不受秋燥的損害,保持充沛的活力。此外,據有關專家對腦血栓等缺血性疾病發病時間進行的調查研究發現,此類疾病在秋季發病率較高,而發病時間多在長時間睡眠的後期。秋季的適當早起,可縮短或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這對于預防腦血栓發病也是有一定意義的。

「二要」秋天運動要平緩

可以做一些輕松平緩、活動量小的運動。這樣既不會因出汗多損耗元氣,又可以舒展筋骨,提高身體素質。鍛煉還能增強體質,增進機體的耐寒抗病能力,提高心血管係統的功能,增加大腦皮層的靈活性,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旺盛的精力。鍛煉後胃液分泌加多,腸胃蠕動增快,可以提高消化和吸收功能,像慢跑、做操、打太極拳、散步、登山、打乒乓球、羽毛球等都是適合秋季的運動,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

特別需要提醒的是,因為人在秋季氣溫較低的情況下會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縮、黏滯性增加,關節的活動幅度減小,韌帶的伸展度降低,神經係統對肌肉的指揮能力在沒有準備活動的情況下也會下降,鍛煉前若不充分做好準備活動,會引起關節韌帶拉傷、肌肉拉傷等,嚴重影響日常的生活,鍛煉反而成了一種傷害。所以無論多大年紀,在鍛煉之前準備活動都要做,時間長短和內容可以因人而異,但一般應該做到身體微微有些發熱比較好。

「三要」秋天進補重在潤

初秋天氣漸涼,氣候幹燥,人體容易出現一些「秋燥」症狀,而科學的飲水是緩解秋燥最簡單的方法。

可以選擇白天喝點淡鹽水,晚上喝點蜜水,既是補充人體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養生、抗拒衰老的飲食良方,同時還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平時還應定時、主動多喝白開水、淡茶水等,以養陰潤燥,彌補身體損失的津液。喝水時,要少量頻飲,而不要一口氣喝得太多。研究發現,此法既可使人體津液得以補償,對內臟也沒有損害。而一次大量飲水,反而會損傷腸胃功能,導致消化吸收紊亂。

秋燥主要靠預防,平時宜多喝粥、豆漿,多吃些蘿卜、蓮藕、荸薺、梨等潤肺生津、養陰清燥的食物。特別是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熱降火、潤肺去燥等功能,很適宜有內熱,出現肺熱咳嗽、咽幹喉痛、大便幹結的人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