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產資本化平臺建設是澳門科創可行路徑 陳觀生

特區政府近年致力將澳門打造成智慧城市,推動智慧建設發展步伐,行政長官崔世安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提到,將大力促進科技創新,成立「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工作委員會」,加強區域創新科技合作,打造國際化的創新型城市。施政報告提出,配合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鼓勵本澳企業創新研發,從稅務、人才政策等提供扶持。施政報告邁出了向大學科研作財政投放的第一步,但是這些科研產品和技術如何轉化為商業運作,是更為重要也不能迴避的一步。不過,總體來說,投放資源和政策傾斜力度仍未能與鄰近地區比肩。澳門的科創發展需要新的路徑,而知識產權資本化平臺建設,是其中可選擇的路徑之一。

澳門鼓勵科創政策需有突破

行政長官崔世安早前在明年度施政報告提出,稅務減免和優惠額度鼓勵企業創新研發,旨在推動企業提升競爭力和創新能力;加大對重點實驗室的資源投放,提供一次性啟動資金,目的是鼓勵科技研發;為在澳青年科研學者和研究生提供資助,研究支援科技創新的財政支援機制及資助方式。意味著政府將以財政直接投放,鼓勵學生進入科研和創新領域,一方面可為本澳累積科創力量,同時讓年輕人有更多元的發展選擇,長遠是為了推動產業多元和提升整體競爭力、創新能力。

崔世安表示,當局以國際視野推動科技創新發展,通過頂層設計和總體佈局,建立完整及有層次的科研和科技創新機制,健全科技創新生態體系。他稱,明年將成立「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工作委員會」,並下設「科技創新和智慧城市工作小組」,制訂《鼓勵科研創新稅務優惠制度》,爭取明年進入立法程序,以啟動科技創新發展策略研究,確定科技創新的戰略定位。

崔世安指出,明年除了加大資助原有國家重點實驗室,並會向兩個新成立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提供一次性啟動資金,為在澳青年科研學者提供資助;支持加強重點領域研究,如中醫藥、晶片、物聯網與人工智慧等。

本地智慧建設方面,崔世安稱,政府專有雲計算中心於明年完成改造工程並投入使用,政府將加強推動智慧政務,構建數據開放服務平臺;推動電子支付服務多元化和擴大使用;促進更多牌照申請和行政服務電子化;加快智慧警務,明年建成應急指揮應用平臺,增強應對突發事件的監測預警、統籌協調能力;推進智慧交通,優化公交配置和協調道路工程。通過大數據分析,為醫療政策和服務,以及旅遊決策等提供更科學的數據支撐。政府並開展部署5G網絡前期工作,推動電信營運商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電信網絡及服務匯流制度》的立法工作,實現三網融合,為居民提供更優質的流動網絡服務。

在鼓勵人才「走出去、引進來」方面,崔世安表示,將統籌「大灣區青年合作發展計劃」,先行推出「澳門青年灣區實習計劃」,開展一系列以文化體育等元素為切入點的交流實習項目。力爭澳門青創支援服務延伸至大灣區更多城市,加強與灣區平臺對接,為青年提供更適切的支援。崔世安稱,將制訂有利於人才跨境流動和區域融通的政策,探討引進高端人才和專才的機制,讓本地人才在互動中拓闊視野,增進知識,成長成功。同時,將整合本澳緊缺人才需求資料,配合灣區各城市定期發佈和分享資料,促進大灣區人才訊息交流。

應該說,澳門的科創產業並不是很發達,只有獨闢蹊徑,才能實現彎道超車。學者分析指出,澳門在科研創新發展上主要面臨三大挑戰:第一,欠缺科研創新專才;第二,欠缺屬於自己的新興產業計劃;第三,欠缺為本地科技企業提供足夠的資源和支援。

當然,澳門也有自身的優勢。澳門是低稅區、政治和諧,相信也是吸引人才來澳的重要元素。所以有意見提出,可透過在澳門設立區域孵化平臺,吸引更多鄰近地區和境外人才來澳,並透過澳門平臺進入灣區,促進人才流動。甚至可參考外地,給多外來人才適當的居民待遇,如很多地方都開放「創業綠卡」作為吸引人才手段,都是澳門可以考慮的方向。

另一方面,政府提出支持科技創新,包括鼓勵企業創新研發,措施是支持科創成果「落地」。為促進項目「落地」,政府可引入創投基金,亦可因應專利項目及科研成果提供精準支援,並對發明提供獎勵,這亦是提升澳門競爭力和鼓勵創新創業的重要部分,支援澳門推動經濟適度多元,亦有助澳門融入灣區發展。參考外地經驗,建議透過專利或科研成果評定人才資格,向人才提供綠色審批通道,畢竟政策應向人才提供方便才具吸引力;新加坡甚至鼓勵人才帶同專利項目移民到當地,澳門亦可透過類似措施鼓勵外地項目與本地企業合作,藉以引入人才、技術和提升本地企業的競爭力。

澳門多元化轉軌需推動科創

類似做法在鄰近地區不難找到比照。同樣在科創路上起步較遲的香港,一四年才推出「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向每所大學提供每年四百萬元資助;「創科創投基金」則於一七年推出,與私人風險投資基金以大約一比二的整體配對投資比例,共同投資本地的創科初創企業,推動科硏轉化為商品。

不論是智慧城市建設,還是在粵港澳大灣區中尋找自主定位,澳門近年來在探索方向。智慧城市建設上,澳門2016年推出的《澳門特別行政區五年發展規劃(2016 – 2020年)》中,對智慧城市覆蓋的環境保護、新興產業和教育發展上都提出了明確要求。在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工作中,澳門積極開展泛珠合作,與廣州、中山,珠海都有緊密聯繫。尤其是澳珠兩地,在產業、學界、產學研一體化上都有往來。澳門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的定位是什麼?智慧城市標準化建設交流的文化中樞,是符合澳門對自身的定義的。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中,澳門對自己的「三個定位」就包括: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文化交流合作基地。

澳門在智慧城市建設上找到阿裡雲來幫忙。2017年8月,阿裡巴巴集團與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簽署《構建智慧城市戰略合作框架協定》,阿裡巴巴將集團在澳門搭建起集合了阿裡雲計算、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技術的「城市大腦」 。「城市大腦」在智慧旅遊、電子政務、醫療服務和交通管理等方面將起到提升城市運轉效率、降低運作成本的效果。從長遠來看,「城市大腦」項目能夠撬動內地科創產業資源,對澳門本地的科創產業土壤培育,人才培養發展和產業升級轉型都有好處。

實際上,與內地許多城市相比,作為擁有一流高校的國際化大都市,澳門的科技創新並不弱。以積體電路領域為例,IEEE統計資料表明,澳門大學的積體電路設計在國際領先:近6年在國際水準最高、最權威的晶片奧林匹克IEEE ISSCC峰會上,共錄用發佈成果論文達22篇。2018年,澳大入選論文數量超過內地大學總和。據傳媒報導,澳門大學負責研究事務的副校長馬許願接受採訪時表示,澳門正系統培訓研究人員發展自主創新,而不是複製進口晶片。

澳門的科創潛力為頂層設計所重視。早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全體會議提出,要建設「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打造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這明確了科創走廊延伸至澳門。市場分析認為,這一決策直接動因,是由於港珠澳大橋通車在即的緣故。學者分析,近些年,廣東與香港、廣東與澳門之間的合作非常緊密,但香港和澳門兩個自由港之間的經貿往來卻不多,以旅遊為主。隨著港珠澳大橋的通車,將有更多香港要素流入澳門,雙方合作更加緊密。而現在無論是香港,還是深圳,都被同一條科創「廊道」」貫通。

最新的進展是,今年8月,澳門再「喜提」兩所國家重點實驗室——設立在澳門大學的智慧城市物聯網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設立在澳門科技大學的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這是繼2010年設立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型積體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中藥品質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後,再次獲批新建兩所國家重點實驗室。

在澳門科創的發展圖譜中,除了正試圖突破的晶片,中醫藥產業的地位亦不容小覷。早在2000年,澳門科技大學建校伊始即建立中醫藥學院,緊接著澳門大學在2002年成立中華醫藥研究院,由此開創澳門中醫藥高等人才培養先河。2011年澳科大還設立了「中藥品質創新藥物研究博士後研究工作站」。澳門特區政府將中醫藥產業化作為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重要手段,促進澳門產業結構的調整。如今,澳門擁有中藥品質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藥合作中心,兩者對中醫藥現代化以及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醫藥市場有著戰略意義。隨著廣深港澳科創走廊確立,大灣區內各城市的創新要素流動和科創產業聯動,也將在澳門中醫藥產業領域成為一種趨勢。

此前,澳門的中醫藥產業與大灣區其它城市就有過多次合作。2011年3月,粵澳兩地政府簽署《粵澳合作框架協定》。澳門與珠海橫琴共建的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下稱「產業園」)成為協議下的首個落地項目。截至2018年7月底,該產業園已累計註冊88家企業,涉及中醫藥、保健品、醫療器械、醫療服務領域,其中澳門企業24家,包括澳門傳統中醫藥企業投資新設8家,新培育的澳門中醫藥企業10家。

事實上,不只是中醫藥產業,澳門成果——內地轉化的模式,已經成為澳門科技創新依託的主要模式。例如,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與澳門創新科技中心等17家澳門單位建立聯合孵化機制,引進澳門大學珠海科技研究院及兩家國家重點實驗室共建粵澳高端科研技術成功轉化基地。在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大背景下,澳門不再是「單打獨鬥」的城市,博彩業也不再是澳門經濟發展的唯一發動機。未來換合作、換人才,或將助推澳門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下一個科創高地。

行政長官崔世安稱,特區政府在科創領域已有一定基礎,但與鄰近地區相比,在產業轉化和創新創業的投入仍需加強。他指出,大灣區合作中擬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但需要打破政策、人才、技術、資金、設備、數據等創科障礙。澳門將獲得與大灣區城市群在創新科技方面互利合作、協同發展的機會,同時在中央政府支持下,澳門亦有望藉助政策及自身獨特的優勢,將創新科技作為持續激發特區經濟發展活力的重要元素,最終將特區打造成為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支點。

打造知識產權資本化兩大平臺

澳門明年施政報告邁出了向大學科研作財政投放的第一步,但是這些科研產品和技術如何轉化為商業運作,是更為重要也不能迴避的一步。

同時,目前本澳創科資金問題需要關注。澳門創科融資主要兩方面,一方面在澳門成功融資,並以澳門作為研發銷售;另一方面,科創企業在內地融資並落地,澳門則主要做簡單的研發中心。若吸引科創企業落戶澳門,資金引入值得探討,包括政府設立基金的可行性。

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為商業運作,本澳可考慮打造知識產權資本化平臺。知識產權資本化就是指充分重視並利用知識產權這一資源,進而對其評估,實現知識產權價值與資本的轉換。知識產權是具有價值的,如今的問題是如何最大程度地發揮其價值,知識產權資本化就是就是實現其價值的一種有效的方法, 它必將成為21 世紀知識經濟時代重要的融合法律與經濟的一項制度。

知識產權要資本化是有條件的,並不是所有的知識產權都能或者值得資本化的,簡單地說知識產權資本化必須滿足兩個要件。其一,知識產權的價值能夠準確而切行地被評估。雖然有關評估方面的實踐不盡如人意,但是如果不能被評估,那麼知識產權的價值始終模糊不清,難以對其進行資本化。這部分的內容將在下文作闡述。其二,知識產權的價值在將來(一定期間內)具有獲利可能。這一點也不是絕對的,有些知識產權在今日不太起眼,或許今後也會成為下一個Coca- Cola;有些在現在看來紅極一時,也不敢保證明日是否會昨日黃花。然而,必須有獲利的可能,否則知識產權雖然資本化了,卻難以達到資本化人的預期目的,從根本上說知識產權沒有被完全資本化。

知識產權資本化平臺是一個仲介和管道,可利用各類藥知識產權進行融資和投資活動,以使知識產權投入社會生產,更好地被利用,也可使知識產權所有者獲得再生產所需的資金。這一平臺可以是各方出資設立的實體公司,也可以是政府支援的服務機構。其主要職責是︰收集和整理各研發機構的科研成果、協助界定知識產權歸屬、協助評估知識產權價值、通過融資網路將知識產權進行資本化處理。出資與參與方由政府投入一定比例的起步資金,並在境內外尋找具備一定實力的諮詢公司、評估機構、金融機構或企業公司出資,共同組建投資服務平臺。

平臺的主要業務和盈利模式是在整合資訊諮詢平臺資源基礎上,對知識產權業務提供價值評估和融資服務。具體包括投資服務公司可以利用園區內已申請的此類專利,進行資金融通服務,如向銀行申請專利質押貸款;專利的許可與轉讓、信託和再次出售;將經過評估的專利作價入股,組建新的公司,專心進行技術研發活動或健康產品經營。

另一種前沿方式是專利證券化。專利本身可以為專利所有人帶來收益,但這種收益也許是不穩定的,也許要在今後幾年甚至十幾年內陸續收到。如果專利所有人希望能在早期一次性收到專利帶來的收益,即可以將專利的相關權利讓給一個中間公司(Special PurposeVehicle, SPV),一次性取得收入,中間公司再以這個專利今後一段時間可能獲得的收益為基礎,對公眾發行證券,證券持有人在今後固定時間內獲得固定的專利收益。專利證券化成功的最大障礙,在於專利的不穩定性,專利在有效期內能夠為持有者帶來可預期的收益,專利是否會遭遇侵權訴訟,中藥專利的權利主體能否界定清楚等等,這些問題都會加大潛在投資者的疑慮,從而使證券產品少人購買。要解決不穩定性的問題,平臺可採取的辦法之一是,將專利池中的資產盡可能多樣化,除了原先不夠穩定的中藥專利外,還可加入收益可預期的企業商標等等,使不穩定的風險盡量降低,平衡短期風險與長期回報,增強投資人的信心。最終實現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優化設計。

在此方面,香港已經先行一步。HKIPRTC (香港國際知識產權交易中心)總部設於香港,是囯際上首個將智慧財產權商標資產份額化交易的金融資本交易平臺。HKIPRTC 旨在為非上市公眾企業、投資人及其他利益相關者搭建一個互聯網IP 的自由交易平臺,創造一個「 自由、開放、分享、共贏」 的囯際大舞臺。HKIPRTC 是集版權、商標權、專利權、著作權、智慧財產權等專案為一體的交易、服務、融資平臺,同時將銀行等資本實體聯合在一起的專業化資本市場服務平臺。

本澳應該與香港國際知識產權交易中心可以相互幫助,差異發展。如本澳主要專注於中藥知識產權資本化平臺和晶片知識產權資本化平臺兩大平臺建設,平臺吸收既瞭解中藥和晶片產業、又熟悉法律和金融知識的人士,分析相關知識產權創立過程中的難點和重點,研究相關知識產權的價值評估,為兩大知識產權尋找市場,實現科研成果的價值,使合作各方分享發展與知識產權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