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澳氹第四條跨海大橋合攏說開去

  經過四年的緊張施工,戰勝疫情衝擊共十七個颱風吹襲的(其中十號風球兩次、八號風球九次)惡劣天氣、複雜地質條件、航空及通航限制等不利因素影響,澳氹第四條跨海大橋近日順利完成全橋合龍,成為澳氹第四橋項目極為重要的階段性里程碑。為此,特區政府與承建單位於本週一舉行澳氹第四條跨海大橋全橋合龍慶典儀式。該大橋全長約三點零八公里,跨海段長約二點八六公里。大橋連接新城填海A區、填海E區及港珠澳大橋人工島口岸區,並分別預留與AB行車天橋及大潭山隧道連接的高架橋介面。大橋主線設計爲雙向八車道,中間兩車道為電單車專用道。橋樑主體結構使用Q420、Q500及Q690等高性能鋼材,整體構造輕質高效,設計使用為一百年。澳氹第四橋通車後,將有效緩解現有三座大橋的交通壓力。大橋並隨橋敷設水、電、氣、通訊等公共設施管線,可滿足新城填海A區居民的生活及發展需求,助力城市全面可持續發展。
  而與此同時,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內,「橋隧喜訊」也不斷傳來,並充斥於報紙版面和電視屏幕。其中,既有橫跨珠江口、連接深圳市與中山市的公路通道,由海底(珠江底)隧道及跨海(跨珠江)公路橋組成,全長二十四公里的「深中通道」,已經實現「橋隧銜接」,將於今年內通車,澳門駕駛者來往深圳,可以節省一個多小時的路程,並避過虎門大橋這個「塞車黑點」,也有起於珠海市高欄港區,東連港珠澳大橋,西連新台高速並與西部沿海高速相交,止於江門市台山市斗山鎮,全長約三十一公里的黃茅海跨海通道中的關鍵工程——黃茅海大橋順利合攏。該大橋採用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標準,設計時速一百公里/小時,設計使用壽命一百年,預計今年底建成通車,是粵港澳大灣區第三條重要跨海通道。澳門駕車人士由此前往粵西,也將能節省半個小時以上的路程。
  上述兩座大橋,幾乎可以媲美港珠澳大橋。另外,在珠海大橋旁邊興建的珠海隧道,也將於今年內完工。該工程全長約五千米,其中海底隧道段長四千四百八十米,隧道雙向六車道行車,設計時速上限為八十公里。由於該海底隧道是採用盾構機施工,因而對澳門特區規劃中的澳氹第五通道——海底隧道的施工方法,具有強烈的參考意義,尤其是在該海底地段地質複雜,而旁邊的澳氹大橋是澳門特區區旗區徽的組成元素之一,而且澳氹大橋的樁柱是摩擦樁,在其旁邊不能採用「明挖」方式的情況下,採用盾構機就是最佳的辦法。實際上,澳門輕軌延伸到橫琴口岸的地下(海底)支線,就是採用盾構機技術。
  還有一宗讓人大感興趣內的橋樑建設新聞,那就是廣州市「羊城新八景」之一的「雙橋煙雨」——珠江大橋,將因廣湛高鐵的興建,而進行改造。珠江大橋的東橋將被拆除後建新高鐵橋,其重要構件鋼桁架和兩處上世紀三十年代的老橋墩將被异地保護;珠江大橋的西橋原址原狀保護。這是廣州市自二零一四年實行歷史建築保護制度以來第一個因重大公共利益需要,必須部分遷移、拆除的歷史建築,也是自二零一六年實施《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以來第一個依法對遷移保護方案進行聽證的歷史建築。
  對於「雙橋煙雨」,筆者有著切身感受。因為西橋的落腳點,就是筆者的原籍家鄉——佛山市南海區黃竹岐鎮(該鎮的另一半屬廣州市荔灣區)。當年年少時,第一次從遠在粵西的原居地乘車去廣州,經過珠江大橋,遺憾是大晴天,因而不禁嘆息:「安有呼風喚雨術,調來煙雨降雙橋?」
  到澳門定居後,對「橋」就更為敏感。因為當時從澳門到廣州,不但是公路路面品質欠佳,而且要過四個渡口,等待輪渡的車龍排成長隊,有時過一個渡口就要幾個小時。短短一百三十七公里的廣珠公路,行車時間竟達七八個小時。一九八零年二月,澳督伊芝迪將軍應鄧小平主任邀請訪問北京,臨行前詢問澳葡政府旅遊新聞處的職員,在路上要注意什麼?職員回答說,上車前盡量不要喝水。這是因為,當時沿途四個渡口的廁所極其簡陋,而且也很髒臭,職員不便明講,只好以暗示的方式表達。
  伊芝迪將軍這次北訪,是由澳門南光公司(即現澳門中聯辦)總經理柯正平陪同的。沿途四個渡口的困擾,他早在經常到廣州或北京公務時就已領略,這次陪同澳督在廣珠公路的「遭遇」,令他感觸甚深。不要說是澳門同胞來往不便,也不利於剛興起的改革開放,尤其是在當時省委第一書記習仲勳,按照趙紫陽總理的部署,推動「來料加工,兩頭在外」的粵澳經濟合作方式,這樣的交通狀態將是「攔路虎」。
  實際上,當時的廣東因為是河網縱橫的珠江三角洲,素有「粵道難,難在過渡口」之說。即使是在廣州市,也只有海珠橋、人民大橋、舊瀾石大橋、中山橋等屈指可數的幾座大橋。而在河港縱橫的珠三角,人們往來兩岸主要依靠輪渡,全省國道省道上的六十處渡口,將僅有的十三條公路幹綫分割爲無數小段,交通極爲不便。
  柯正平返澳後,與港澳知名人士何賢、霍英東、馬萬祺、何鴻燊等人商談,決定以「貸款修路、收費還貸」的設想,幫助廣東省興建廣珠公路的三洪奇、容奇、細滘、沙口等四座大橋。柯正平又作「中介」,帶領他們與廣東省委、省政府任仲夷、梁靈光等領導人商談,雙方一拍即合,並具體由廣東省交通廳執行。
  而澳門方的出資方式是,由何鴻燊全數出資,但條件是工聯總會讓出工人球場(即現新葡京酒店所在地)給何鴻燊興建豪華酒店,而後來澳門特區政府在整頓關閘口岸時,將新工人球場贖還給工聯總會管理。
  於是,廣東公路决策者們根據這一情况,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大膽探索,于一九八一年在全國率先提出了「貸款修路、收費還貸」的設想,在全國開創了「以橋養橋、以路養路」的先河。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廣東省府辦公廳粵辦函[1983]2974號文正式批准,原則同意國道107廣珠綫三洪奇、容奇、細滘、沙口四座大橋和廣深綫上的中堂、江南兩座大橋徵收機動車過橋費。一九八四年建成了三洪奇、容奇、細滘、沙口等四座公路大橋。終於實現了「天塹變通途」,從拱北口岸乘車到廣州,只需兩個多小時。為此,廣東省交通廳編印了一本《橋》的精美畫冊,以資紀念,並向全國推介。
  當然,後來廣東省以至全國的架橋開路就更是突飛猛進了。致富先修路,修路先架橋,「消滅渡口,改渡爲橋」,廣東人下决心換一種方式渡江跨海。廣東橋梁建設「摸著石頭過河」的一個個創舉,日新月异的發展,給經濟社會帶來了深刻變化。單在珠江三角洲,就有一百多條大橋,中小橋樑更是不計其數。在廣州市內,橫跨珠江的大橋也有十八座。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等巨型橋樑工程,更是走在全球的前列。
  這正是,「重器神工跨海行,中華智造世人驚。橫空便捷珠三角,功在千秋惠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