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問題從來就是一個政治問題

台灣問題從來就是一個政治問題。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我們一定要解放台灣」時期,是如此;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和平解放台灣」時期,也是如此;即使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時期,也應是如此。當然,為了因應「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的確立及推動,大幅提升經貿在對台工作中的地位,試圖實施「以商圍政」,以人員往來、文化等各方面交流來推動「反獨促統」,應是正確的做法,也很有必要,但就不宜將之當作是對台工作的唯一項目,或是忽略了政治鬥爭這個「綱」。尤其是在李登輝先後透過與司馬遼太郎的對談,「私人訪美」時發表「台獨」言論,以至公然提出「兩國論」,而暴露了其「台獨」真面目,及奉行「台獨黨綱」的民進黨成了台灣地區的「執政黨」,陳水扁也先後拋出「一邊一國論」及「公投制憲」、「中共試射飛彈即宣佈獨立」等「台獨」議題,使到對台工作呈現前所未有的複雜性及艱巨性之際,我們更不能犯「輕敵」的右傾錯誤,仍將經貿工作的位階擺在政治鬥爭之上。

在過去幾年間,包括筆者在內,曾有一些對台灣問題有興趣的人士,多次在不同場合提出了「台灣問題從來就是一個政治問題,不能以經濟工作來取代政治鬥爭」的話題。筆者還曾對中央對台工作的實際操盤人員的「轉型」──從「政治型」的中共中央調查部〔現國家安全部〕部長羅青長、楊蔭東,解放軍總政治部聯絡部部長楊斯德,到「統戰型」的中共中央統戰部長王兆國、丁關根,轉型為「經貿型」的陳雲林,表達過自己的疑惑。尤其是在李登輝已經暴露出其「獨台」面目,對台工作的政治鬥爭性質不應減弱之際,卻來了個「經貿轉型」,感到大惑不解。當然,我們充分肯定「經貿型」官員的辛勤工作。實際上,他們的工作實績是卓有成效的,近十年來兩岸經貿交流能走到台灣地區對大陸的經濟依存度如此之高,以致李登輝不得不大叫「台灣經濟空洞化」,而祭出了「戒急用忍」一招,及陳水扁攻擊大陸台商是「錢進大陸,債留台灣」,並採用種種措施限制兩岸經貿交流。而且,吸引台商到大陸投資,也對大陸地區的經濟發展和解決部分就業問題,起到較佳的作用。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但畢竟「經貿型」官員往往缺乏羅青長、楊蔭東、楊思德等「政治型」官員那種政治鬥爭的歷練,在遇到台灣當局大耍政治手段,推行「台獨切香腸戰術」時,就往往力不從心,陷於被動,被牽著鼻子走,而不像「政治型」官員「當家」時,往往是主動推出議題〔如《告

台灣同胞書》、「葉九條」、「鄧六條」,及鄧小平、廖承志信函等〕,使到台灣當局被迫「接招」那樣揮洒自如。即使是在台灣當局有所收斂時期,「經貿型」官員也往往會不自覺地「只顧埋頭拉車,不顧抬頭看路」。

其實,以「一分為二」辯証觀點看,即使是卓有成效的兩岸經貿交流,也附帶著某些負面效應。一位對台灣問題頗有研究的朋友就曾經指出:一、在李登輝剛上台不久,就遇到台灣地區經濟發展面臨從勞動密集型轉向技術密集型的「瓶頸」問題。而且,當時民進黨的「環保」訴求,對台灣當局的投資政策也造成極大壓力,其中「六輕」、「核四」及德國「拜耳」藥廠的投資案,就遭遇「狙擊」。也正在此時,大陸開放台商投資,也就吸引了大批勞動密集型或是污染環境的中小企業,紛紛遷移到大陸地區另起爐灶。這等於是客觀上幫助李登輝卸掉了「包袱」,使其得以集中精力發展以IT為標誌的高科技工業。而台灣地區「經濟轉型成功」,正是李登輝經常向國際社會炫耀的政治資本之一。

二、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因台灣對美國貿易呈現大幅順差,致使美台貿易摩擦不斷,美國頻頻向台灣施加壓力,導致台灣農民頻頻赴台北市示威抗議,當時的「經濟部」國貿局局長蕭萬長接陳情信接到手軟,因而獲得個「微笑老蕭」的綽號〔雞農將雞蛋擲得他滿頭滿臉都是雞蛋清,但他仍是微笑以對〕。但在大批台商西進之後,這個壓力就轉移到中國政府的身上。因「台灣接單,大陸生產並出口」的模式及「產地來源」的原則,大陸台商生產的產品輸往美國,「外貿順差」卻落在大陸地區的頭上,而原來對台灣地區造成極大困擾的「順差」壓力,就得以逐漸紓緩以至消失。這也正是進入九十年代之後,中美之間貿易糾紛不斷,經歷了多年中美貿易談判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由於「台灣接單,大陸生產並出口」之故,大陸台商賺取的外匯,卻是由台灣地區收取。大陸台商的業績越旺,台灣地區的外匯儲備就越多。因此,不少台灣經濟學者認為,台灣地區的外匯存底能在短短十多年間,飆升到全球前列的位置,與台商到大陸投資分不開。而台灣當局有了這筆豐厚的外匯儲備,也就不但是自我感覺良好,自為自己是「國際巨人」,千方百計要「爭取國際生存空間」,而且也壯了膽,敢於向北京政府「叫板」。尤為值得注意的是,也給台灣當局到國際軍火市場購買先進武器實施「武力抗統」,提供了充裕的「外匯硬通貨」。

這位朋友的這些觀點,雖然偏激,但也並非完全沒有道理,值得各方面認真咀嚼,不宜因其表面上「似是而非」而將之完全否定。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上世紀五十年代朱鎔基、顧準等「右派分子」的一些「反動言論」,在今天看來卻是經得起歷史考驗的金石良言。如果當時能接納這些諫言,新中國的前進步伐就將會少走許多彎路。

不管怎樣,在台灣政治形勢發展到連原來堅持反對「台獨」的泛藍勢力亦都因為選票考量而隨波逐流,竟然走向「民進黨化」,公開表示「不反台獨」甚至是「不再提九二共識」之時,中央也應惦量:是否應當加大對台工作中「政治鬥爭」的力度,以「反台獨」的兩手來對付「台獨」的兩手,將主動權重新奪回到自己的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