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黨重新掌控眾議院台海恐再掀惡浪

美國期中選舉結束,執政的民主黨慘敗,在眾議院中失去了多數黨的地位,在參議院也僅保住微小的多數。在州長方面,共和黨也從民主黨的手中搶回了十席。此事態預兆,奧巴馬總統的日子將會很不好過,提前「跛腳」。實際上,共和黨籍的眾議院新任議長約翰‧博納就聲稱,他的任務就是讓奧巴馬只做一屆任期。而且在中美兩國和台灣的三角關係上,當年國會制肘白宮的中美及台灣政策的現象,又將重演。盡管台灣地區的政權現在是由中國國民黨所掌控,美國國會要在「大兩岸」(即太平洋兩岸)之間興風作浪的可能性不太高,但卻出於該黨固有的保守政治立場,必將會在「小兩岸」(即台灣海峽兩岸)之間,嚴重地向台灣傾斜,甚至會在某些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驅使下,在台灣海峽掀起黑風惡浪,尤其是在對台售武、將台灣納入「TMD」、台灣參加聯合國活動等方面,給北京帶來棘手的麻煩,干擾「胡六條」和「胡連會」《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的順利實施。

美國期中選舉期間及結束後,兩岸和美國的一些中美台關係問題專家都紛紛發表了預測性的言論。他們均認為,在共和黨控制美國國會眾議院後,因該黨與美國的大企業的關係較為密切,故在中美經貿議題上,共和黨將會要求奧巴馬打開中國的市場,這可能會為中美關係帶來一個新的機遇,中國這幾個月來所受到的經濟和匯率壓力,將會有所降低;但由於共和黨的議員大多親台,認為台灣對美國具有戰略重要性,一貫支持提升美台關係,故在美台關係上,將會操控眾議院就對台軍售案向奧巴馬施加壓力,並在提升美台關係等涉台問題上大做文章,中美關係可能因此會再次陷入緊張。

這些評論內容,都有一定道理。實際上,比對共和黨和民主黨的黨綱,我們可以發現,共和黨比民主黨更為「挺台」。其中,在亞太政策方面,民主黨主張在亞洲推動一個「公開而不排外」的有效架構,共同促進亞洲的安定繁榮。其言下之意,就是美國應不能被排除在外亞洲之外,是被動式的。而共和黨則強調美國是太平洋國家,並特別重視美國與日本的關係,則將美國視為理所當然的成員,是主動式的。

對於中國政策,民主黨和共和黨的黨綱都期待中國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強國。在經濟上遵守遊戲規劃;在政治上民主開放,實行法治,尊重人權。但共和黨另外再加上反對中國在不透明的情況下撤軍。在台海兩岸議題方面,民主黨和共和黨黨綱都強調遵守《台灣關係法》,但民主黨提到要奉行「一個中國」政策,而共和黨則未提。兩黨都未提三個「中美聯合公報」,共和黨的黨綱用更明確及詳盡的言詞,保障台灣應有的權益,強調美國必需根據「台灣關係法」繼續發展美台關係。兩黨都強調兩岸問題必須和平解決,同時必須獲得台灣人民的同意。民主黨還加上必須「符合台灣人民的最佳利益」。對台灣的安全保障,民主黨只是點到即止,共和黨則著墨甚多,甚至「警告」中國對台不要「輕舉妄動」。強調台灣依據《台灣關係法》,有協助台灣自衛的義務。共和黨並稱台灣是美國的忠實朋友,台灣的民主值得美國強力支持。美國應適時對台灣出售防衛性武器,並協助台灣參加世界衛生組織和其他國際組織。

歷史是一面鏡子,我們從共和黨歷年來的對台態度表現中,就可總結出其脈絡,並預知其重掌眾議院後,眾議院今後的對台立場態度。可以說,在歷史上,共和黨比民主黨更「挺」台灣。包括《美台共同防禦條約》是在共和黨總統艾森豪威爾任內簽署,「八一七公報」在共和黨總統列根任內發布,也是共和黨籍的布什父子都曾批准具有指標意義的對台軍售案,小布什還將台灣納入《美日安保條約》。這些均顯示,共和黨的總統比民主黨的總統更為「親台」。

作為在施政中必須考量行政效果的共和黨總統,都如此「親台」了,那些只顧口水戰,不用為行政效率負責的共和黨議員,就更是有恃無恐了。因此,人們常說,共和黨比民主黨更為「挺台」,而台灣在共和黨的朋友也一直比民主黨多。

共和黨在眾議院取得過半議席後,可能會加強對台軍售。這或許是近日馬英九在購武問題上,說了一些較為「強硬」的話的原因。

實際上,從一九四九年到現在,在共和黨主導國會的時期,在台灣的問題上,是共和黨比民主黨更為積極,因而此時美國政府在台灣問題上受到國會的壓力就會更大。而從種種跡象看,為了幾年,可能會趨向以下幾方面發展:

一、美國眾議院將針對中國大陸在東南沿海部署了一千多枚導彈,重提將台灣納入「戰區導彈防卸體制」的議案。實際上,「反彈導導彈防禦系統戰略防禦計劃」就是在共和黨籍的列根任總統時提出的,並在共和黨的老布殊總統的任期內正式定為「全球防禦有限攻擊(GPALS)」計劃,還在此基礎上首次提出「戰區導彈防禦系統(TMD)」這個概念。但在民主黨的克林頓上台後,就決定終止這個計劃。小布殊上台後,在二零零二年出台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重新提出防衛台灣問題。現在共和黨是否會趁掌控眾議院之機,重提「TMD」舊話,並利用其在國會中的優勢,迫使已成為「跛腳鴨」的奧巴馬屈從?

二、「入聯案」可能也是共和黨的「拿手好戲」。從一九九一年台灣提起「入聯案」開始到前年馬英九不再提止,美國國會共提出十七次「入聯案」,其中有十一次是由共和黨的議員提出的,而且也創下了連署議員人數最多的記錄(一九九三年眾議院第一百四十八號提案的一百四十二人),而且這個提案還公然聲稱支持台灣以「中華民國」的名義加入聯合國。雖然這些提案均為不具法律效力的簡單決議案或共同決議案,其功能主要是在於反映和宣示國會對這一問題的意見和關切性,進而對總統和行政部門施加壓力,以促使和推動做出一定的政策調整,但已是達到了大作輿論的目的。共和黨是否又將會再炒此議題?

三、催促美國政府與台灣洽簽「FTA」。雖然共和、民主兩黨的議員都很熱衷此議題,但關注貿易問題的共和黨似是更為積極。二零零二年五月,以共和黨參議員吉姆‧邦寧為首的十餘位參議員聯名致函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要求注意此問題,打開了缺口。由於共和黨與大企業的關係較為密切,故較為積極。而民主黨議員則往往受到勞工組織、人權組織、環保主義者的壓力,可能在與台灣簽署「FTA」問題上持保留和反對態度。

四、在馬英九上台後漸趨低調的「台灣聯線」,是否會因馬英九的支持率低迷的外在因素,和共和黨在國會的實力增強的內在因素的交叉發酵之下,再次激活起來?雖然說,在「台灣連線」的一百一十七位成員中,共和黨議員有六十一位,民主黨議員五十五位,黨派的色彩並不嚴重,但共和黨更為活躍。而在「台灣連線」的四名聯席主席中,共和黨的羅拉巴克和謝伯特都是支持「台獨」和堅決支持對台軍售的;而民主黨的威克斯勒和布朗則是反對「台獨」和並不積極支持甚至是反對對台軍售的。由此可見,這個「台灣聯線」倘再次活躍,不但是將會對奧巴馬起掣肘作用,而且對中美關係也將會製造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