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企業確有“青黃不接”跡象

王希富

特區政府統計暨普查局早前公佈資料顯示,2011年全年,澳門新成立公司的總註冊資本為9.83億元(澳門元,下同;1美元約合8澳門元),來自澳門本地的資本為7.43億元,較2010年分別顯著增長94.1%和198.1%。統計顯示,去年全年澳門新成立的公司達3405家,較2010年增長13.8%。按行業劃分,新成立的批發及零售業公司有1228家,工商輔助服務業與不動產業的公司分別有567家及440家。按資本額劃分,註冊資本少於5萬元的新成立公司有2378家,占總數69.8%,資本額6226萬元,占總註冊資本的6.3%;註冊資本在100萬元及以上的公司有72家,合計資本額達7.81億元,占總數的79.4%。據統計,新成立公司中近八成屬有限公司。按股東居住地統計,澳門本地股東獨資的新成立公司有2064家,由澳門與其他國家或地區股東合資的有388家。來自中國內地與香港的資本分別有1.35億元及6749萬元;而來自泛珠江三角洲地區九省的資本額為5270萬元,其中廣東省占3784萬元。於此同時,統計顯示,2011年澳門共有511家公司解散,較2010年增加3.9%;撤銷的資本額為3.06億元,增幅為41.6%。看到此組統計數字時,筆者聯想到早前曾聽聞本澳某知名人士評價澳門企業“青黃不接”,起初從數位增跌幅度來看,筆者認為“青黃不接”的評價未免言過其實,但在仔細分析統計資料,卻發現所謂“青黃不接”其實大有深意。

首先,“按行業劃分,去年新成立的批發及零售業公司有1228家,工商輔助服務業與不動產業的公司分別有567家及440家。”雖然,按照國家對澳門的規劃,澳門以“世界休閒旅遊中心”為發展定位,批發零售企業的增加對本澳旅遊消費環境的優化有重要作用。而且工商扶助服務業公司的增加也有助於澳門更好實現中國與葡語國家經貿合作平臺作用的發揮。但是卻不能忽視本澳傳統行業,尤其是工業、製造業的變動也不顯著。而實際上整體的產值是持續下跌,而且對整體經濟的貢獻相應減少。雖然,從本澳實際情況考慮發展製造業並非合適之選,但卻不能認為是完全沒有必要。既然本澳過往有製造業繁榮的時期,說明製造業在本澳是有一定基礎的,隨著社會發展我們不應該完全將之丟棄,而是應該積極尋找轉型升級的道路。否則博彩旅遊業持續膨脹,此消彼長下,澳門經濟結構更形單一化,若再沒有其他產業亦趁勢而起,可以預期,澳門的產業多元仍然是遠期藍圖。

其次,按資本額劃分,註冊資本少於5萬元的新成立公司有2378家,占總數69.8%,資本額6226萬元,占總註冊資本的6.3%。可見絕大多數的新成立公司仍然是中小微企,這固然符合澳門一直以來中小企業佔據多數的實際。但澳門企業單體實力不強的弱勢卻也被繼續沿襲。面對未來區域合作、大型發展專案帶來的機遇,本澳企業能否更好把握也許仍是未知之數。不過,低註冊資本公司的增多也說明本澳商業活動持續活躍。算是未來本澳企業發展的正面利好。

再次,按股東居住地統計,澳門本地股東獨資的新成立公司有2064家,由澳門與其他國家或地區股東合資的有388家。聯繫上面一組數字,可以相信本澳新成立的多數中小企業即時面對區域合作等新的發展機遇,但是在經營思維上,仍不夠開放和進步。向外延伸,尋求合作,以便獲得更大發展的觸覺和敏感度仍不足夠。即使是存在合作,也很明顯可以看出面向臨近地區的合作還是展多數,對更為廣闊的內地市場,甚至是國際市場開拓是否足夠也值得考量。

另外,2011年澳門共有511家公司解散,較2010年增加3.9%;撤銷的資本額為3.06億元,增幅為41.6%。雖然總體數字上並不算大,尤其是解散公司數目更是遠小於新增公司。但是與資本額相比較確實不成比例。說明解散的公司中相當一部分是較具規模的。于此,筆者聯想到去年曾經引起廣泛關注的龍記酒家結業。而實際上,類似龍記酒家這樣具有相當知名度,甚至不單是商業實體,而是已經相當文化和社會意義的企業去年在本澳也有不少被迫結業。這所帶來的影響亦不是局限於經濟本身,應該引起更多關注。

其實,除了從整體角度看待企業“青黃不接”外,企業本身或許也存在青黃不接的問題。內地曾有調查指,中國家族企業未來10年將全面進入“二世”時代,但目前多達82%的“富二代”表示不願主動接班,更不想承襲父輩們的辛苦與無助。這一問題在澳門是否同樣存在,並無明確的調研結果。但是卻也不斷能夠聽到一些中小企業主抱怨無人接班。尤其是在博彩旅遊持續發展,本澳就業率持續地位運行,找份高新的輕鬆工作並不困難的情況下,未來願意辛苦勞作接手長輩“事業”的青年人很可能會越來越少。即使是願意接手的,其經營管理理念是否能夠與時俱進亦屬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