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之爭」或引發 中國「思想再解放」

【香港中通社北京11月8日電】從「民營經濟退場論」到習近平為民營經濟「一錘定音」,這個秋天,中國的輿論場上經歷了一場大討論。如同中國歷史上歷次「討論」,是次關於民營經濟的爭論或將引發中國新一輪改革中的「思想再解放」。

改革開放的四十年,也正是民營經濟發展的四十年。中國經濟每一次跨越式發展都伴隨著一次思想解放:改革開放之初,是否引入民營經濟有爭論;上世紀90年代初則有「姓資姓社」的討論;入世之初,更有「狼來了」的擔憂……每一次思想解放都伴隨著爭議。這些改革在進行之初,甚至被質疑有使中國「變色」的風險。然而,大膽引入民營經濟,中國開啟了四十年的經濟高速發展;「姓資姓社」討論之後,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入世之後,中國深入參與全球化。

如今,或許到了思想再次解放的時候。

首先,重新校準民營企業的定位需要思想再解放。

正如習近平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提到的,民營企業「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更重要的是,在很多領域民營經濟已經佔據難以撼動的支配地位,如電子商務、移動支付、物流等方面。而這些領域正是目前政府著力發展的「新經濟」。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馬建堂認為,是時候重新思考民營經濟和國家、黨的執政基礎之間的關係了。民營經濟是不是執政基礎的一個部分、一個主要的內容?如果在這些認識上、在這些探討上有進步,很多改革就會順勢而成。

從政治文件中可以清晰看出中共對於民營經濟的認識在不斷進步:中共十三大提出,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十五大則稱其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保證」。十六大提出,「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十八大提出,「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十九大則強調,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如今,「民企之爭」後,「國民不等」的局面將得到實質性改變。

其次,中國正經歷的產業轉型升級需要思想再解放。

世界正在掀起「第四次工業革命」,而中國也在經歷自己的產業轉型升級。如上所述,民營企業在新技術、新消費、新服務引導的「新經濟」領域已佔據重要地位,這些產業將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主場」。這意味著,在新一輪的產業革命中,民營企業將成為引領中國經濟的「排頭兵」。

思想再解放不僅僅意味著對民營企業作用的再認識。更重要的是在新一輪創新驅動經濟發展中,如何通過制度創新營造適合創新的氛圍。這需要政府和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共同探索。

思想解放是改革開放的持久動力。站在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節點上,新一輪改革開放需要什麼樣的思想解放?

對政府來說,是制度創新,為民營企業「量體裁衣」制定具有前瞻性、可持久的政策,是對政府與市場關係的重新思考,是對產權的尊重。對於民營企業來說,則是繼續積極創新、開拓進取,并建立深層次的價值動力而非只賺「快錢」,有社會意識,有責任感,建立真正的企業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