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熱漸退 初秋防病

  早晚溫差漸大預防普通感冒
  夏秋之交,預防感冒和秋燥。俗話說,「早立秋凉颼颼,晚立秋熱死牛」,我們不僅要預防高溫中暑,也要注意預防感冒。9月天氣依然炎熱,一些市民習慣于在家赤膊睡覺,再加上空調溫度設定太低,夜晚睡眠時寒氣侵體,體質下降,易誘發感冒、肩頸疼痛等疾病。立秋過後,天氣將逐漸轉凉,提醒廣大市民在居家環境中不宜24小時空調全開,尤其是夜間,儘量少用空調,室內的空調溫度不要過低,一般在25℃~27℃最好。可趁早晚清凉時分勤開窗戶通風,流通空氣,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有些地區晝夜溫差可達10多攝氏度。其次根據氣溫的變化適當地增减衣服,晚上要蓋好被子,不要貪凉。一旦感冒,應注意避免再次受凉,並且减少活動,保持安靜,注意休息。
  做好防蚊措施預防蟲媒傳染病
  蟲媒傳染病是指由蚊、蟎、蜱、虱、蚤等節肢動物傳播的疾病,常見的有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瘧疾、發熱伴血小板减少綜合征等。
  乙腦是經蚊子等吸血昆蟲傳播,流行于夏秋之季的一種蟲媒傳染病。一般來說,10歲以下的兒童最易感染乙腦。但近年來發現,免疫力低下的幼兒和成人,尤其是老年人也會患乙腦。乙腦患者多突然發病,主要症狀有發高燒,伴有劇烈的頭痛、噁心、嘔吐、精神萎靡、嗜睡,有些患者還有頸項强直和陣發性抽搐的表現。
  瘧疾又叫「打脾寒」「打擺子」,被有感染性的按蚊叮咬後即會得病。感染後會出現周期性發冷、發熱、出汗等症狀。發作前幾天,每天或隔天可有不同程度的發燒,同時伴有疲勞、頭痛、腰背痛、肌肉酸痛、厭食、全身或腹部不適、輕度腹瀉和怕冷等前驅症狀。
  登革熱是由登革熱病毒引起、經伊蚊傳播的急性傳染病,市民近期如打算到東南亞(如柬埔寨、印度、泰國、越南、緬甸)、南美洲等蚊媒傳染病流行地區工作或旅游,應做好個人防護,回國後若有發熱、頭痛、肌肉痛、皮疹等登革熱疑似症狀,應及早就醫,並告知醫生相關旅游史。
  建議穿著淺色的長袖上衣和長褲,並在裸露皮膚塗抹蚊蟲趨避劑,特別是耳後、頸部等部位,避免被蚊子、蜱等蟲媒叮咬;防止蚊蟲孳生,清除潜在的蚊子孳生場所,翻缸倒罐,清除積水。
  開學季人群聚集預防結核病
  學校裏人員密度大,在有限的教室空間內,往往是人多、地狹、通風差,一旦遇傳染性細菌、病毒等,往往容易擴散。開學之際又恰逢夏秋之交,是各種傳染病滋生的時節,家長和同學們一定要注意加强防範手足口病、肺結核等疾病。
  肺結核是一種慢性呼吸道傳染病,排菌者爲其重要的傳染源。人體感染結核菌後不一定發病,當抵抗力降低時,有可能引起臨床發病。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痰中帶血絲,應當懷疑得了結核病,可以到結核病定點醫院接受檢查和治療。
  出現肺結核可疑症狀或被診斷爲肺結核後,要主動向學校報告,不隱瞞病情、不帶病上課。只要堅持正規治療,絕大多數肺結核患者可以治愈。
  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提醒同學們要保證充足的睡眠,合理膳食,加强體育鍛煉,提高抵禦疾病的能力;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居室內經常開窗通風,不隨地吐痰,咳嗽、打噴嚏時遮掩口鼻。
  注意食品安全預防腸道傳染病
  進入9月,早晚溫差較大,加之季節交替,人體胃腸和免疫功能處在適應的過程,若飲食不當,極易發生食源性疾病。
  腸道傳染病是由多種細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消化道症狀爲主的傳染性疾病,腸道傳染病是借助食物傳播的疾病,痢疾杆菌、傷寒杆菌、沙門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致瀉性大腸杆菌等是常見的病原菌。其臨床表現主要有腹痛、腹瀉、噁心、嘔吐,呈現上吐下瀉的典型症狀,有些還伴有發熱、頭痛、食欲不振、肢體酸痛、全身中毒等症狀。該病具有發病突然,家庭呈聚集性感染,學校、幼托等集體單位表現爲集體性食物中毒的特徵。
  各學校食堂經營單位、送餐單位在這一季節應加强食品衛生管理,防止食品污染,預防集體性食源性疾病發生;家庭尤其是農村家庭自辦酒席應注意食品安全,注意生熟分開;注意飲食衛生,不吃生、半生食品、腐敗變質食品,預防食源性疾病的發生。市民應做到不喝生水、不吃腐敗變質、無證食品;養成飯前便後要洗手等良好個人衛生習慣,預防腸道傳染病。
  預防新冠肺炎個人防護不可少
  目前我國輸入性病例、本土病例仍有發生,預防新冠肺炎依然不能放鬆。
  ●及時接種新冠疫苗。
  ●外出回家後、飯前便後、觸摸公共設施後、咳嗽或打噴嚏後用洗手液洗手。
  ●做到定期開窗通風,一般每天通風2~3次,每次至少20~30分鐘。
  ●經常留意自己及家人的身體狀况,任何出現發燒、乏力、乾咳或腹痛、腹瀉等症狀的人員,應及時到就近的醫療機構發熱門診就診。
  ●進入人員密集或密閉的公共場所,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進入菜市場、商場、超市等場所時應全程佩戴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