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穩致遠:澳門高等教育發展的回顧與前瞻 張萌、方曉田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它不僅能覘知過往,更可以瞻望未來。在過去的四個多世紀裏,澳門一直是中西方文化交會的十字路口。從1594年西方傳教士創辦的聖保祿學院肇始,到1981年港商創辦的東亞大學,及至今天多元化的現代高等教育體系的形成,澳門特殊的地緣政治和歷史文化環境無一不在塑造著其高等教育的橋梁、示範與輻射作用。1999年澳門回歸祖國後,特區政府以「教育興澳,人才建澳」的方針不斷推動高等教育的改革,使得澳門高等教育穩步前行,實現了長足發展,大致經歷了教育主權回歸後的規模擴張期、與境外合作辦學的質量競爭力提升期、以及當前融入「大灣區」的內涵發展期。回顧澳門高等教育回歸以來的發展,總結其發展成就和問題,對於客觀把握澳門高等教育內外發展邏輯和未來走向具有重要意義。
  一、澳門回歸以來高等教育的發展歷程
  (一)教育主權回歸後的規模擴張期(1999-2009年)
  1999年澳門回歸前,澳葡政府長期不重視教育發展,教育的投入幾乎完全依賴私人渠道的資金,並且只關注葡萄牙和歐亞混血居民等受教育群體,對澳門人的教育却加以忽視。1999年澳門回歸祖國後,在「一國兩制」政策指導下,澳門全面實施《澳門基本法》,特區政府大力發展經濟和主體性文教事業,澳門高等教育主權真正回歸澳門人,澳門數百年的殖民教育體系開始真正轉變爲服務本澳的全民性大衆教育。澳門2000年至2004年的GDP年均增長高達12%,2005年至2008年的GDP年平均增長更是上升到18.3%,强勁的經濟發展有力地保障了高等教育的規模擴張。特區政府以新的法規和政策形式不斷賦能澳門高等教育服務市民大衆,頒發和修訂了《澳門教育制度》《澳門高等教育法》等一批政策法規。還成立了專門的高等教育關注委員會,專注澳門高等教育發展,並於2000年發布了《澳門高等教育新紀元策略性發展咨詢研究報告》,提出了高等教育決策與協調過程、成本與融資、素質保證、高校特色及彼此關聯等發展策略,澳門高等教育進入了規模擴張期。
  澳門高等教育的規模發展主要表現在新興院校的蓬勃發展、開設課程數目的大量增加、注册學生數的成倍增長,以及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的顯著提升。澳門高等院校數量從1999年回歸前的7所增加到了2001年的10所,短短兩年高校數量增長了30%。隨著服務對象以及社會産業結構的調整,澳門高校課程門類也愈加豐富:2005年部分高校開辦了文化遺産管理和旅遊會展方面的多門課程;2006年部分高校增設了葡語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地理等方面的課程內容;爲逐步普及通識教育,多數高校在此期間都新增了人文社科、藝術體育等選修課。
  2001年有6所高校開始面向內地招生,澳門高校在校生也從回歸初的7094人增加至2008年度的20917人,10年來增長3倍有餘。在此推動下,澳門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回歸初的19.7%上升到2009年的47.1%,回歸10年澳門高等教育發展已接近普及化階段。
  (二)與境外合作的質量競爭力提升期(2009-2014年)
  澳門屬於微型地區和社會,高等教育發展一方面受到本地資源尤其是社會産業、生源和地理空間的限制,同時又面臨周邊地區高等教育强有力的競爭壓力。澳門高等教育要獲得具有競爭力的發展,必須利用獨特的區位優勢通過與外界的合作來實現。進入2009年後,澳門高等教育迎來了與境外合作辦學的發展機遇期。2009年1月國家發改委公布《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明確提出「支持港澳名牌高校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合作舉辦高等教育機構,放寬與境外機構合作辦學權限」。同年8月,廣東省政府又出臺了《關於推進港澳更緊密合作的決定》,再次强調「支持港澳高校在我省合作辦學,探索引進港澳高校在粵舉辦教育機構的可行辦法」。同時,這一時期,澳門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期,GDP從2009年的215億美元增長到2014年的553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達19%,雄厚的經濟基礎也有力地支撑了其合作辦學和高等教育質量競爭力的提升。
  在此背景下,澳門特區政府將澳門高等教育定位於服務澳門「一中心、一平臺」目標,采取了一系列促進高等教育開放合作和提升質量競爭力的舉措,支持澳門各高校與內地和歐盟葡語國家等的聯繫與合作,以此提升澳門高等教育的優質服務和發展競爭力。一是,與廣東珠海市合作,2009年正式在珠海橫琴島建設澳門大學新校區,這也掀開了澳門高等教育合作辦學和提質發展的重要篇章。二是,加强與葡萄牙高等院校的直接交流與合作,共建語言培訓聯盟,並開始爲國家漢辦孔子學院選派到葡語國家的教師提供語言培訓和支持。三是,强化與內地的科研合作。2010年12月開始與內地高校共建微電子和中醫藥研究兩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四是,支持境外學生來澳學習,特區政府於2011年推出「大專學生學習用品津貼」、高校學生社團年度活動資助計劃,並向境外學生開設獎學金。五是,加强與國際高等教育質量組織的合作。澳門高教辦於2012年加入了全球最大的高等教育質量保證組織INQAAHE和亞太地區高等教育素質保證組織APQN,並舉辦了「高等教育素質保證國際研討會」,尋求引入國際標準和經驗提升高等教育質量。從2008年開始,澳門政府和民間組織連續追踪調查澳門全職雇員在職場上的工作情況。其中,2009-2018年間澳門高校畢業生的雇員信心和滿意度指數整體呈上升趨勢,雇員信心指數從2009年的3.1上升到2018年的3.24,滿意度指數從2010年的3.3上升到2017年的3.46,且整體水平明顯高於及穩定於未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其他群體。這充分反映了這一時期澳門高等教育整體質量競爭力在不斷提升。
  (三)融入「大灣區」的內涵發展期(2015-)
  2015年3月,「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被正式寫入國家《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這標誌著粵港澳大灣區概念的正式提出。2016年3月國務院發布《關於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携手港澳共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城市群」。2017年7月1日,《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簽署,提出要「深化粵港澳三地學術交流合作,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提高科研成果轉化水平和效率」。2019年2月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將澳門定位爲「一中心、一平臺、一基地」,更將「科研」和「創新」置於大灣區發展規劃的戰略性高度,提出「支持粵港澳高校合作辦學,鼓勵共建優勢學科、實驗室和研究中心」。作爲服務澳門多元文化匯流、新興人才鏈布局和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重要環節,澳門高等教育搶抓融入大灣區發展的重大機遇,迎來了培養「新興人才」、培育「創新技術」,以服務澳門及大灣區內多元文化和多元經濟的內涵發展期。
  以大灣區建設爲契機,以澳門大學爲代表的澳門高校圍繞「新興人才培養」和「創新科技培育」發展目標,不斷深化教育改革創新,促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2016年,澳門大學與中山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聯合發起成立了粵港澳高校聯盟,迄今已彙聚28所三地高校加入。聯盟通過增進三地師生人員流通、共同培養人才、尋求科教研合作的突破口,實現聯盟內高校重大創新平臺開放共享。這也是實現大灣區科教合作、促進澳門高等教育內涵發展的重要途徑。以粵港澳高校聯盟爲基礎,2018年5月,澳門大學應用物理及材料工程院與中山大學生物無機與合成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共同成立了「教育部聯合重點實驗室」。兩校利用各自學科的優勢,强化跨學科研究方向的深度契合,培育創新科技和新興人才,服務大灣區建設。2018年澳門大學和澳門科技大學獲國家科技部批准,分別成立「智慧城市物聯網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這是繼「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後,澳門高校再次獲批新建的兩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它們不僅培養澳門本地創新科技人才,大幅度提高澳門高等教育的科研能力和水平,讓澳門高等教育在大灣區建設中提供更具基礎性、持續性的人才和科技服務,也對澳門科技及高等教育內涵建設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019年7月,澳門大學又與中山大學、南方醫科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大灣區內高校成立了公共衛生、中醫藥、中文等領域的專業聯盟,進行優勢學科强强聯合,創新高等教育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協同發展新模式。今天的澳門高等教育正利用融入「大灣區」的契機,不斷强化內涵建設,在新興人才培養和創新科技培育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成具有世界級影響力的頂級灣區。
  二、澳門回歸以來高等教育發展成就與問題
  (一)澳門高等教育發展的成就
  自1999年回歸以來,澳門高等教育發展成就顯著。主要表現在高等教育數量規模、經費投入、質量保障和國際化水平等方面。
  1.數量規模
  截至2019年7月,澳門共有10所高等院校,其中有3所(澳門科技大學、澳門管理學院、澳門中西創新學院)是1999年回歸後成立的。儘管澳門高校總體數量不大,但作爲一個微型地區和社會(2019年常住人口62萬,面積32.9平方公里),這樣的高校數量已屬罕見。10所高校中有6所爲私立院校,4所爲公立院校。既有研究型和教學型並重的綜合性大學,如澳門大學、澳門理工學院,也有應用型的多學科和專科高等院校,如澳門保安部隊高等學校、澳門鏡湖護理學院。伴隨回歸後高校數量的增加,澳門高校招生數量也急劇增長。從回歸初1999/2000學年的7094的注册學生人數增加到2017/2018學年的33098人,20年來澳門高校的年招生人數翻了4倍有餘。外地生源和教職員人數與注册學生人數的增長趨勢基本保持一致。與1999/2000學年外地生注册人數2579相比,2017/2018學年外地生注册人數已達16155人,是回歸初期的六倍多;教職員人數亦從回歸前的不超過1500人(1995/1996到1998/1999學年統計數據)到2017/2018學年的5000餘人,人數亦增長近3倍。澳門回歸以來,澳門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1999/2000學年的19.7%上升到了2017/2018學年的80.7%,實現了從大衆化到普及化的跨越式發展。
  2.經費投入
  澳門高等教育經費主要源於政府經費投入和學生學費。自回歸以來,澳門特區政府對高等教育的經費投入總量不斷增加,政府對高等教育的經費開支與歐美主要國家和近鄰日本、韓國、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相比也處於較高水平。在1999-2010年期間,政府對高等教育的補助和津貼逐年遞增,從2000年的2.49億元(澳門元)上升到2010年的10.3億元,10年間總量增長近3倍。2010-2015年期間,政府對高等教育的開支額占總開支的比例在4.2%到5.17%之間,投入標準比同期OECD主要成員國如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均高出兩到三個百分點,與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也不相上下。以公立的澳門大學2016年和2018年收入爲例,近兩年源於政府的撥款均超過了6成,學生學費收入占10%,科學技術發展基金的資助爲8.3%和6.1%,社會服務分別占2.9%和5%。私立高校在經費獲取上與公立高校雖有所差異,但來源於政府的撥款和補助依然占比最高。如鏡湖護理學院所獲政府撥款高達60%-70%,與公立學校的經費構成類似。總體而言,澳門特區政府對高等教育的經費投入一直處於較高水平,這也體現了特區政府「教育興澳、人才建澳」的施政方針和對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視。
  3.質量保障
澳門回歸以前,澳葡政府長期放任高等教育發展,澳門高等教育一直未能形成規範的質量評監製度。澳門回歸後,特別是近十年來,澳門特區政府一直致力於推動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建設。2012年澳門高教辦加入了全球最大的高等教育質量保證組織(The International Network for Quality Assurance Agencies in Higher Education)和亞太地區高等教育素質保證組織(The Asia-Pacific Quality Network),通過與國際評估機構的合作來推動和加强澳門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相關工作。自2013起,澳門高教辦開始推動建立本土高等教育評監製度,在五年時間內歷經複雜的籌備工作,包括搜集信息調研、建構測試、立法程序等,直至2018年澳門特區政府以立法的形式正式確立了《高等教育素質評監製度》(第17/2018號行政法規),自此掀開了澳門高等教育質量評估體系建設的新篇章。
  新出臺的《高等教育素質評監製度》分爲院校評估和課程評估兩大層面,其中院校評估又包括院校認證和院校素質核證,課程評估包括課程認證和課程審視。在操作層面根據五項具體指引——《院校認證指引》《素質核證指引》《課程認證指引》《外評機構指引》及《課程審視指引》,分別明確了院校、新開課程、已開設課程及非本地課程需要通過評估的各項規定。評估制度的總周期爲七年,其中院校素質核證和課程審視需在兩年內完成。爲此,特區政府還專門設立了國際化背景的評估專家組,爲澳門高等教育的質量評估提供專業而多元化的咨詢意見;同時爲質量評估投入資源和財政支持,舉辦各類培訓活動。通過評監製度的推行,有力地保障和提升了澳門高等教育的質量。2018年澳門高校畢業生雇員信心指數達到3.24,滿意度指數達到3.4,普遍高於回歸前水平,也高於同期其他受教育群體,說明澳門高等教育質量得到社會較高認可。
  4.國際化水平
  作爲外向型社會,澳門多元化背景的移民以及多語言環境使得其與外界的交往非常密切,人才和資源的流動性較强,這也爲澳門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一般來說,師生的來源、流動性,院校的科研成果以及國際排名是目前比較公認的高等教育國際化衡量指標。自1981年東亞大學(澳門大學前身)成立以來,香港、內地、馬來西亞等地的外地生就一直頻繁前來澳門求學。1999年回歸後,澳門高校的注册生人數急劇增長,外地生人數也隨之成倍增加。2011/2012-2017/2018學年外地學生占比持續攀升,從2011/2012學年的31.13%上升到2017/2018學年的48.80%。澳門高校對外地教師的聘用也保持較高水平,2011/2012-2017/2018學年澳門高校外地教師一直保持在教師總數的1/3左右。近年來更是以澳門大學爲引領,通過「濠江人才計劃」等形式從全球延攬優秀高層次人才。除了師生的流動性强之外,澳門高校所取得的國際化科研成果也十分引人矚目。澳門大學近20年在SCI、SSCI、EI索引期刊論文發表論文數量從2007年的77篇增長到2018年1400餘篇,增長指數高達0.95,其重視和投入程度可見一斑。澳門理工學院相關數據也是呈遞增趨勢。根據2019年《泰晤士高等教育》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澳門大學的國際化水平已經躍居世界第五。
  (二)澳門高等教育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自回歸以來澳門高等教育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由於澳門特殊的社會經濟、歷史文化和城市價值觀,澳門高等教育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諸多問題。
1.高等教育發展失衡,澳門大學一校獨大。雖然澳門公私高校、綜合和專科類高校辦學格局並舉,但校際的資源配置、發展規模和辦學質量差異較大,高等教育發展非常不均衡。澳門大學在政府撥款、招生規模、師資配備、硬件設施、科研成果等各項指標均占據絕對優勢,形成了一校獨大的格局。可以通過一組數據指標來比較:2017/2018學年澳門大學獲得政府撥款爲16億澳門元,而同爲公立教學研究型大學的澳門理工學院僅有6.6億澳門元;澳門大學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比率爲78.60%,而全澳高校的平均比例爲60.26%;2018年澳門大學在國際核心刊物發表論文超過1400篇,而澳門理工學院僅有40餘篇。在招生方面,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澳門城市大學和澳門理工學院生源量充足,呈逐年穩定發展態勢,但還未取得內地招生資格的四所高校(澳門保安部隊高等學校、澳門管理學院、澳門中西創新學院、聖諾瑟大學)在2016/2017學年的招生人數總和竟不到1500人。伴隨著澳門嚴重的少子化現象,這些學校的生源危機將會愈發加重。
2.國際化質量不高、內地師生偏多。近年來澳門大學的國際化排名的確比較樂觀,然而整個澳門高等教育國際化質量不高却是不爭的事實。以2017/2018學年澳門高校國際師生爲例,占教職員總人數1/3的外地教職員,有近一半來自內地,來自北美地區只占7%,歐洲占6%;而占澳門高校學生總數一半的外地生中,超過90%來自內地,僅有2%左右學生來自海外地區。內地教師選擇澳門高校,很大程度上緣於地緣、語言和文化等相近,當然經濟考量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而內地學生青睞澳門高校,則主要是澳門高校入學門檻較低、且很多將澳門作爲留學海外的中轉站,是退而求其次的選擇。衆所周知,師生國際化是一所高校國際化水平非常關鍵的指標,國際師生不僅可以促進本校師生跨文化的交流和多元文化的形成,對大學的國際聲譽傳播也起到重要作用。歐洲和北美地區作爲當今高等教育發達地區,師生素養和科研水平整體較高,澳門高校國際化師生中來自歐美地區的比例偏低,說明其國際化質量不高,對世界發達地區的師生吸引力不足,未來尚需不斷努力。
3.教育融資渠道有限,經費高度依賴政府。中國香港、臺灣以及OECD主要成員國的高等教育經費主要源於政府投入和私人融資兩大塊。與他們相比,澳門高等教育經費則高度依賴政府投入,獲取渠道較爲單一。以澳門大學近3年年度財務收入爲例,政府撥款和學費均占總收入的七八成,在2016年度却沒有其他機構的贊助這項收入,在2018年度也僅爲0.2%。對比香港大學2017年度的財務情況,其利用投資所獲收益占總收入達7.4%,非政府機構及相關組織的贊助也達5.2%。高校收入來源和結構可以反映一所高校與社會的聯結和關係,多元的融資渠道是體現「産學研」一體化的重要指標。可以推知,澳門高等教育與社會經濟産業及民間組織聯繫較弱,社會經濟産業組織對高等教育發展不甚關心和支持。這也反映澳門高等教育社會服務能力還有待加强和提高。因此,澳門高校需要走出「象牙塔」,積極與外界互動從而獲得更多的人力、財力、文化、信息資源,以保持長久活力和引領社會發展能力。
  4.經濟産業結構單一,高等教育結構性失調。一個社會的産業結構和市場與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繫。澳門是典型的微型社會,存在推廣效應快、對外部高度依賴的特徵。回歸前後幾十年裏,澳門作爲中西方交流要塞,一直以「賭城」聞名於世,博彩業十分發達。博彩業在澳門産業結構中「一業獨大」,近十年來産值一直占據澳門GDP一半以上。在這樣的經濟社會結構中,「重商主義」盛行。受其影響,澳門高等教育商科專業比例非常高。以學生修讀的學科專業爲例,2016/2017學年修讀商務與管理專業、旅遊及娛樂服務專業的學生數量名列前茅,分別占總人數的25.18%和21.33%;2017/2018學年修讀學生人數前兩名的依然是商務與管理專業和旅遊及娛樂服務專業,占學生總數的43.69%。值得注意的是,在注册人數排名前五的學科專業中,竟無任何理工科相關專業。與商務管理、娛樂等實際應用緊密結合的專業因就業渠道通暢而大受追捧,這與澳門單一的産業結構相匹配。澳門高等教育課程資料庫的信息也顯示,長期以來,澳門高等教育基礎性學科和理工科課程設置極爲有限。以澳門理工學院爲例,在所開的100余項學位、專科和高級文憑課程中,僅有5個基礎性理工科方向(電腦學、氣象學、藥劑學、機電專科和統計學文憑課程)。學生在單一的産業結構和教育結構中選擇非常有限。衆所周知,高等教育理工學科作爲創新科技和高尖端人才培養的基礎學科,是一個地區創新科技和多元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石。澳門博彩業獨大的産業結構,已經嚴重影響到多元經濟及高等教育結構形成。
三、澳門高等教育發展前瞻
當前,澳門高等教育發展正面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爲「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典範」等目標。瞻望未來,澳門高等教育要積極融入大灣區發展建設潮流中,以更高歷史站位、更廣國際視野、更遠戰略謀劃、更實策略舉措,推動以「新興人才」和「創新科技」爲核心的內涵建設,支撑澳門和大灣區多元經濟社會和産業發展走在世界前列。
(一)澳門政府要統籌高等教育發展內外兩個大局,强化高等教育均衡和協調發展的頂層設計
特區政府對內要加强對高等教育均衡發展的指引,逐步打破失衡的條塊分割格局。堅持澳門大學作爲公立綜合性大學的定位,努力協助其成長爲大灣區內一流高校,以引領和帶動澳門高等教育整體發展。同時,要引導和支持其他高校走差序化和特色化發展道路。如澳門科技大學可在工科專業方面凸顯優勢,集中發展應用型的醫學類學科專業;澳門城市大學則發展澳門高校較爲稀缺的文理基礎學科,如數學、語言文學等。政府應協助每一所高校確立符合自身特色和優勢的發展規劃,通過錯位發展和優勢互補來形成多元辦學格局。此外,政府還應根據高等教育評監結果調整撥款機制,利用績效撥款引流和優化資源配置,均衡和協調校際的資源配置,構建澳門高等教育均衡和協調發展格局。另一方面,對外要强化與大灣區內高等教育的融合,以外部促進內部發展。要積極與廣東、香港進行聯繫和協作,參與研製《大灣區高等教育融合發展規劃》,適時出臺《大灣區高等教育融合發展框架協議》,不斷創新粵港澳三地高等教育合作體制機制,爲澳門高等教育深入大灣區辦學、擴大區內招生份額、優化區內科研項目合作、加大師生流動、促進實驗室和科研機構開放共用、政産學研合作平臺共建等提供政策制度保障,推動澳門高等教育持續發展。
(二)優化國際化師生來源結構,提升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質量
當前,歐美等發達地區的國際化師資主要依靠良好的文化氛圍和優厚的薪資招引。但在澳門高校中,由於缺乏文化和身份認同,高質量的國際化師生建設始終不成氣候。澳門高校應利用獨特的中西多元文化模式尤其是濃厚的中葡「混合文化」色彩環境,深入挖掘自由、包容、開放的中外文化優秀基因,充分發揮教育國際化的制度優勢,在世界範圍尤其是葡語國家中營造「引才、聚才、安才」的良好氛圍。同時,搶抓粵港澳大灣區高校新一輪協同創新發展機遇,携手香港和內地知名高校在大灣區高等教育融合發展中不斷擴大國際影響力,吸引海內外優秀師資,並通過增進澳門高校的文化自信來「安住」人才。在優化國際生源結構方面,要加大海外宣介力度,對近年來澳門經濟社會文化和高等教育發展成就尤其是融入大灣區發展的機遇進行廣泛宣介,講好澳門高等教育故事,吸引高質量的國際生源。同時,澳門高校應結合國家「一帶一路」倡議,與大灣區其他高校組建招生聯盟,以「3+1」「2+2」「1+3」等多種聯合培養形式招收沿綫國家尤其是葡語國家留學生,國家和地方政府獎學金助學金也應適當向澳門高校傾斜,以吸引高質量的留學生生源。此外,政府還應打破外地學生畢業後留澳工作制度壁壘,爲吸引高質量的國際生源創造積極條件。
  (三)加大教育融資能力建設,拓寬高等教育多元融資渠道
當前,世界大多數國家高等教育經費主要來源於政府資助、學生學費和社會捐贈三大渠道。而澳門高等教育經費主要依靠政府撥款,學生學費的比例偏低,而社會捐贈更是微乎其微。這一方面與澳門單一的社會産業以及狹窄的地理空間辦學局限有關,同時也與澳門整體社會「重商輕教」氛圍有關。爲此,要加大融資能力建設,從以下拓展融資渠道:一是擴大同大灣區相關機構的合作辦學規模,提升學生學費收益比重;二是深化與大灣區內企業、政府、社會、市場、中介等合作,提升知識、技術、專利等科研成果轉化效率,以獲取經濟收益;三是加大高校發展基金會等建設,配備財會、營銷類專業人員,從籌資的策劃、實施和營銷實行專業化運作,提高籌資能力和效果;四是政府制定鼓勵性政策,對捐資的個人和單位實行免稅以及精神嘉獎等多種獎勵,對社會捐贈額給予一定的比例配套,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社會氛圍;五是公開發行高等教育彩票,利用澳門成熟的博彩業市場運行體制和機制發行一定的高等教育彩票,以籌集經費;六是增進與社會企業、校友和民間組織的聯繫,主動出擊、强化宣介和互動,以獲取更多資源支持。
(四)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轉型,調整人才培養結構
澳門以博彩業發家,但過度依賴博彩業也造成了澳門經濟結構脆弱、産業單一的困境。「破解一業獨大,實現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一直都是澳門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和任務。但澳門經濟受地理空間和市場限制,自身很難向多元化轉型,經濟調整必然依靠外部空間。根據大灣區城市發展規劃,澳門未來將與周邊城市如珠海橫琴、深圳前海、廣州南沙、江門、中山等開展多元産業共建模式,澳門的優勢産業如中醫藥科技産業、大型商業綜合體將逐步落地周邊城市。2018年建成的港珠澳大橋也已從地緣上將澳門納入了珠三角整體網絡,這將顯著增强澳門經濟發展活力和競爭力。未來澳門要利用大灣區發展契機,不僅在傳統的娛樂業、旅遊會展、休閑觀光、購物中介尤其是酒店留宿、娛樂場館、特色購物、海洋旅遊和中葡文化産業加快發展,同時還要借力於內地先進的互聯網技術謀劃更多新興産業發展路徑,如積極開展包括跨境電子商務、國際博彩旅遊以及網絡金融等,以吸引和對接全球市場和資源。澳門高等教育更要樹立多元人才培養觀念,努力打造面向澳門多元經濟和輻射大灣區發展的科技創新型人才輸出地。各高校要加快理工類學科建設步伐,主動携手大灣區內的政府、市場和高校,推動政産教研一體化合作建設,補足科技型人才培養短板,提升澳門高等教育科技服務能力;同時,要加大國民教育課程和基礎學科課程開設比重,提升澳門廣大師生的國家認同和民族觀,强化創新思維訓練和能力提升,不斷完善人才培養結構,以服務澳門適度多元經濟發展的需要。
回顧澳門回歸以來高等教育的發展,其始終秉持順勢而爲,準確把握「量」與「質」的辯證關係,既穩扎穩打又搶抓機遇,以不待揚鞭自奮蹄的昂揚姿態,一步一個脚印地踏實前行。瞻望未來,伴隨澳門經濟社會的繁榮穩定與國家大灣區融合發展的時代機遇,澳門高等教育必將站在新的起點上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