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艦台造」二十年,淺談台灣潛艇部隊發展

  2016年臺灣當局再次提出「潛艇台造」,如果順利的話,這距離臺灣擁有第一艘潛艇已經大約過了60年。
  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曾經計劃將除役的潛艦低價轉售給國民政府,但是因為國共內戰而作罷。退守臺灣之後,財政困難,國際地位也江河日下,但是這並沒有讓臺灣海軍停止尋求潛艇。
  第一代:意大利微型潛艇
  二戰期間,意大利海軍曾經以微型潛艇布雷襲擊停泊在埃及亞歷山大港的英國軍艦,以小擊大,重創英國皇家海軍。受到了啓發,台灣在上世紀60年代向意大利購買了用於搭載蛙人、執行滲透突擊任務的SX-404微型潛艇,在台灣組裝,並成立了「武昌艇隊」。這就是台灣海軍第一支潛艇部隊。該艇隊最後於1970年並入海軍水中爆破大隊,改稱海昌中隊。由於裝備老化等因素,最後於1973年解散。
  第二代:美國二戰老潛艇
  到了1973年,美國出售兩艘「茄比」級潛艇給台灣「供反潛訓練使用」,但是名爲「海獅」、「海豹」的這兩艘潛艇,不但年紀大,據稱交船的時候,魚雷發射管也被美方封死。但根據參與「海獅」艦於美國大修的第一任艦長關振清上校回憶,此說法系謠傳。潛艇移交前美軍僅移除機密電子裝備與技術書刊,並未拆除潛艇發射魚雷之相關裝備。但該級潛艇在服役期間似未曾搭載過作戰用魚雷擔任戰備,但有投擲台造水雷的能力。
  「海獅」和「海豹」號潛艇,分別於二戰中1944年和1945年下水,原來就是戰時趕工打造的,又歷經了70多年風雨波濤,潛艇主體結構肯定有疲勞裂紋和腐蝕,臺灣水兵若再乘這樣的潛艇潛水無異於自殺。
  第三代:荷蘭「劍魚」級潛艇
  1988年,臺灣從荷蘭取得兩艘「劍魚」級潛艇,命名爲「海龍」與「海虎」。1979年荷蘭RSV公司陷入經濟危機,得到上述消息後,這個默默無聞的潛艇廠家主動表示,願意爲臺灣軍方建造改進型「劍魚」級柴油動力潛艇。臺灣軍方於是在1980年實施「劍龍計劃」,希望從荷蘭購進6艘該型潛艇,組成臺灣第三代潛艇兵力。由於此舉嚴重威脅台海和平,大陸對此作出强烈反應,結果1983年12月荷蘭政府否决了後4艘潛艇的出售計劃。使臺灣最後只得到2艘潛艇,無法形成有效的戰鬥力。臺灣軍方「劍龍計劃」耗時9年歷盡波折,費用一再飈升,最後接近7億美元之巨。1987年12月16日和1988年6月29日,「海龍」「海虎」兩艘潛艇先後抵達臺灣。
  「海龍」級潛艇實際上被荷蘭人當作一型不花錢的「試驗」潛艇,反正由臺灣官兵「踩雷」,於是一些不成熟的設備和設想均「非常大膽地」用在了「海龍」級上。因此,它不但不完善甚至很不安全。全艇只分3個水密艙,貯備浮力僅有11%,如此冒險的方案就是在民船上也很罕見。它又是單軸推進,潛艇的生存力被降低到了極點,猶如一副危險的「鐵棺材」。
  「潛艦台造」二十年李登輝時期
  李登輝時期
  1998年2月6日,據臺灣「中央社」報道,臺灣「中國鋼鐵公司」表示,它已開發成功潛艇專用鋼板,可滿足「軍火工業自主政策」需求。臺灣「中國鋼鐵公司」在臺灣軍火工業發展基金的支援下,全力投入研製軍火工業用品,其中研製「HY潛艇用鋼」更是主要項目,獲得不錯的成果。
  同日,臺灣「中央社」的另一條消息說,臺灣「中國造船公司」當天表示,它不僅擁有維修潛艇技術,獨立建造潛艇也不成問題。由於臺灣向境外採購潛艇等戰略性艦艇不易,臺灣防務部門前負責人蔣仲苓透露,臺灣已有意發展自建造潛艇計劃。據臺灣部分媒體透露,臺灣已瞭解中船公司有建造潛艇的能力,也傳出雙方已多次密洽合作建造計劃,臺灣防務部門更有建造潛艇的「潛龍」造艦計劃案。不過,臺灣「中國造船公司」承認:「潛艇構造比水面艦艇複雜、精密,目前中船自力維修建造潛艇員無技術上的問題,但中船隻限於建造(潛艇)船殼。」
  陳水扁時期
  陳水扁2000年上臺後,將臺灣軍事戰略定位爲「决勝境外」。根據該項戰略,台防務部門認爲由於臺灣面積幅員狹小,最重要的軍事指揮中樞、空軍機場、海軍港口都集中在面向大陸的西部,與大陸之間僅一個臺灣海峽之隔,一旦兩岸戰事爆發,臺灣本島的港口、機場、雷達站、指揮中樞等重要有生戰力目標,完全暴露在空中攻擊之下,臺灣空軍可能無法在高强度的攻擊之下保有台海地區空優;臺灣水面艦隊雖然能在開戰前先行從本島與臺灣海峽地區疏散,然而仍難免暴露在解放軍的海軍航空隊攻擊範圍之內。因此,决定優先發展隱藏在水下的潛艇,冀求能在開戰前隱密抵達「犯台」的解放軍水面艦隊、登陸艦隊必經海域,實施伏擊。由此,防務部門决定向美國購買八艘柴電潛艇,並得到了時任美國總統布什的承諾,向臺灣出售八艘柴油動力潛艇。
  當初的方案是臺灣向美國採購八艘不含武器系統及武器的柴電潛艦,總經費是4121億元新臺幣。等到定案後美國才「發覺」,由於美國早已改爲使用核動力潛艇,因而在美國國內早就沒有製造柴電潛艦,美國也早已拆卸了建造柴油動力潛艇船隻及所有設備,並將所有設備連同設計圖紙都移交給了德國等國家,因而難以完成該項軍事裝備出售計劃。如果美國爲了向臺灣出售潛艇重建船廠,耗資將非常之大,甚至高於八艘潛艇的售價。於是就打算改爲由美國向其他的歐洲國家購買後再轉賣給臺灣。但防務部門却仍然按照美國的要求,將八艘柴電潛艦的軍購案,劃分爲可行性評估及實際執行兩個階段,在第一階段向向美國支付了117億元的評估經費,並繼續編列了20億元的預算,說是要繼續向美國爭取「購買潛艦」。
  臺灣人認爲以美國的技術爲臺灣重新設計一型常規動力潛艇應該是沒問題的。但事實並非如此。常規潛艇的建造計劃受到了美國海軍的强烈反對。因爲美國海軍擔心一旦重開常規潛艇,就會影響國會對海軍核潛艇的撥款。故該計劃也就不了了之了。
  而在此時,國民黨、親民黨立法機構黨團發起抵制軍購行動,「凍結」了軍方向美國的軍購預算。再加上其他的一些原因,2001年防務部門與美國合商,决定改爲由美國提供圖紙及關鍵技術,由臺灣的「中船」(後改名爲「台船」)自製。防務部門這一軍購策略改變的動機,除了是希望能儘快把潛艇拿到手之外,還出於以下的幾個考慮:一、將建造技術也拿到手,以後就不用再看美國臉色了;二、讓已經虧損嚴重的「中船」有工開,並緩解失業「中船」工人對台當局的不滿情緒;三、拿到了製造潛艇的技術後,將來可向其他國家出售潛艇,發軍火財。然而,陳水扁在其任內,雖然一直將「潛艇台造」炒得熱火朝天,但却一直沒有得到落實,甚至連「影」都沒有,因而實質上是放弃擱置了。
  馬英九時期
  馬英九上臺後,對軍購的態度並不積極。一方面,臺灣地區當時的財政實力和外匯儲備,都不如牛氣沖天的蔣經國、李登輝時代,對外軍購實在是有心無力。另一方面,馬英九擔心對外軍購將會進一步拖垮臺灣經濟及財政,令其已經十分低迷的政績更是難以振興。儘管他的本意是不願與大陸洽簽結束軍事敵對狀態的和平協議,但却又不願在軍事上與大陸對抗,並認爲只要他按照目前的「不統不獨不武」及「外交休兵」政策走下去,大陸也不會對台動武,因而臺灣倒是樂得個「偷安一隅」。
  蔡英文時期
  蔡英文上臺之後,沉寂多年的臺灣海軍2016年6月20日一下子拋出總價值高達4700億新臺幣的造艦計劃。在潛艇「台造」方面,報告評估,臺灣現階段雖然沒有潛艇設計與製造經驗,但經國際技術協會評估後認爲,在現有船廠基礎能力下,提升部分關鍵設備,經外部技術協助,整合內外商源,將達成潛艇「台造」的目標。
  台防務部門公告「潛艦台造」第一階段合約設計,在2015年底前進行公開招標選商,預計最快在2024年建成臺灣第一艘台造潛艦。「潛艦台造」以3年時間在2016年到2019年進行,來完成潛艦構型設計,而首艘原型潛艦估計要用5年建造,因此從構型設計到首艦建成約10年時間,最快2024年首艘原型潛艦下水,再進行1年作戰測試後2025年正式成軍。
  2016年度臺灣海軍首次編列5億餘元自製防禦潛艦(IDS)預算案,爲進行IDS的「潛艦台造」合約設計第一步,海軍司令部「潛艦台造」第一階段合約設計,總經費約新臺幣30億元。
  2016年6月20日,台海軍受邀參與「高雄國際海事船舶暨國防工業展」的臺北邀商說明會,並在會上公布規劃的12項造艦案規劃,當中包括「潛艦台造案」。
  2016年8月1日,台船將於2011年就成立的任務編組「潛艦小組」納入正式編制,提升成立「台船潛艦發展中心」,台船董事長擔任中心召集人、台船總經理擔任中心副召集人,台船副總經理擔任中心主任,以配合蔡英文當局力推「台艦台造、潛艦台造」政策。
  2017年3月21日,蔡英文南下高雄左營區,出席「海軍106年敦睦支隊啓航歡送暨潛艦台造設計啓動及和合作備忘簽署儀式」,見證防務部門、「中科院」、台船等單位簽署「潛艦台造備忘錄」,開始「潛艦台造」計劃。台船公司董事長鄭文隆表示,原型艦合約設計須四年時間,再花三、四年建造,如自2016年12月起算,預計八年內潛艦原型艦下水,十年內潛艦成軍。
  當年,8月23日,台造潛艦最難自製的「紅區裝備」(如光學潛望鏡、通信系統、動力系統、絕氣推進系統、聲納系統和船舶主機等)已經取得重大突破,採用法國船舶建造局(DCNS)與西班牙Navantia公司(IZAR)聯合研發製造的「鈾魚」級潛艦衍生型S-80型潛艦紅區裝備,戰鬥系統裝備採用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設計。自製防禦潛艦打造八艘,每艘400億元台幣(約13億美金)。
  2018年4月7日美國國務院公告「行銷核准證」,協助臺灣潛艦台造計劃「紅區裝備」。
  縱觀「潛艦台造」風風雨雨的二十年,臺灣海軍爲發展潛艇部隊可謂是不遺餘力,首先是積極外購,在外購未果的情况下曾多次提出「潛艦台造」,雖屢遭挫折但仍一意孤行,然而此次「潛艦台造」獲得外力加持,結果如何還未可知。
(張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