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衛融入治理 健康融入萬策

  ◇公共衛生的核心要義是健康融入萬策,相比非典時期的「大血管堵塞」,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可謂打通了「微小循環」。「這意味著公共衛生從專業領域逐層破圈走向社會治理,是一個重大進步。」
  ◇確保疫情「信號槍」能在第一時間打響,需從完善立法與智能監測等方面入手,探索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主動監測、智能預警,破解報送難題
  ◇人才是公共衛生的靈魂,未來亟需加强公衛隊伍建設,保證隊伍質量與使命良好匹配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這場艱苦卓絕的歷史大考中,公共衛生應急體系的作用有目共睹。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北京、廣東、浙江、湖北、山東、四川、吉林、新疆等多省區市調研瞭解到,「大公衛」理念在社會治理層面已逐漸形成,業內建議堅定深化改革破除多重梗阻,以期更快預警、更好應對下一次新發突發重大傳染病大流行,爲抗疫保駕護航。
  大公衛理念「破圈」 
  據瞭解,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嚴峻考驗下,業內呼籲已久的「大公衛」理念從衛生健康領域拓展到社會治理層面,公衛應急體系多年頑疾得到改善。
  一方面,體制優勢引領聯防聯控機制固化,「大公衛」治理理念逐步落地生根。與非典時期相比,抗擊新冠肺炎中對舉國資源的安排調度再上新臺階,不僅實現「應收盡收、應治盡治」,更使公衛成爲社會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幷集中體現在聯防聯控機制,這一機制目前正逐步成熟穩定。
  由此,「大公衛」治理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在國家衛生健康委體制改革司原司長、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常務副院長梁萬年看來,公共衛生的核心要義是健康融入萬策,相比非典時期的「大血管堵塞」,在健康融入萬策方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可以說打通了「微小循環」。「這意味著公共衛生從專業領域逐層破圈走向社會治理,是一個重大進步。」
  另一方面,科學研究與臨床實踐齊頭幷進,社會公衛素質與公民科學素養逐步增强。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認爲,非典時期尚存在「重救治、輕科研」現象,抗擊新冠肺炎則實現了科研與救治幷行。在中華預防醫學會秘書長馮子健看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科技進步作用明顯,包括快速鎖定病原、疫苗研發、互聯網醫療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應用等。
  與此同時,戴上口罩、保持距離、使用公筷、拒絕野味等漸成社會共識。北京大學公衆健康與重大疫情防控戰略研究中心主任李立明認爲,新冠肺炎疫情讓社會更深刻理解公衛的重要性,改變乃至重塑了個人行爲模式與社會交往習慣,社會健康衛生意識顯著提高。
  四個突圍方向
  公衛應急體系在防控新冠肺炎大流行中取得巨大成功。提升公衛核心能力的體制機制改革,未來需從四個方向突圍,助力公衛應急體系建設行穩致遠。
  其一,加强公衛專業技術隊伍建設,加快對公衛專門人才培養,建立一批擁有扎實理論知識和豐富實踐經驗的疾病預防控制隊伍。
  多位接受采訪的專家認爲,人才是公衛的魂。目前公衛隊伍入學門檻偏低、存在人才流失現象,有待强化隊伍建設,使人才質量與使命相匹配。
  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說,公衛人才一直存在流失現象,2018年全國疾控流失近3000人。抗疫對專業人才需求急劇增加,公衛專家捉襟見肘。
  其二,加强監測預警和應急反應能力,把增强早期監測預警能力作爲健全公共衛生體系當務之急,提高實時分析、集中研判的能力。 
  在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的「四早」中,關鍵是要早發現。記者調研獲悉,一年多來,各地對傳染病防控的重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傳染病網絡直報速度仍有提高空間。 
  原因之一,在於基層醫院通過網絡直報前,往往首先上報上級行政部門,經批准後再進行網絡直報。一位基層退休疾控幹部表示:「上報地方的行政流程複雜,存在多重考慮,會影響報送的及時性和有效性。」 
  原因之二是主動報告不符合臨床利益。「不報告大概率沒問題,報告了會有麻煩事,所以臨床上報不積極。」國內某知名三甲醫院呼吸科主任說,從臨床實踐看,真正能搞清全部病因的肺炎實際占比極低。「十之八九的肺炎都是‘不明原因’,基層上報積極性不高。」
  原因之三是基層臨床診斷能力參差不齊。廣東省疾控中心主任鄧惠鴻介紹,肺炎容易診斷,但「不明原因肺炎」確診需經過科學論證的複雜過程,難以判斷就需要向當地疾控報告,組織專家或請上級醫院會診,再報上級疾控部門。基層診斷能力有限,難以快速判斷是否符合「不明原因肺炎」診斷,不易把握是否先儘早報告抑或先完成排查再報告。
  其三,創新醫防協同機制,建立人員通、信息通、資源通和監督監管相互制約的機制,探索大數據主動監測智能優化直報系統,突破數據信息壁壘。    受訪專家認爲,衛生系統外部協同難是傳染病防控一個隱患,衛生系統內部協同難則令醫防結合難以實現。
  從衛生系統外部協同看,李立明舉例說,野生動物携帶的病原通過家養動物傳給人,因此完整的傳染病防控需同時考慮動物與人,但家養動物歸農業農村部管,野生動物歸林草局管,人的健康歸衛健委管,彼此之間需要聯動起來。 
  從衛生系統內部協同看,廣東省衛健委副主任張玉潤介紹,有的公衛與臨床在同一醫院內也存在條塊分割。「有些地方醫院行政級別比疾控機構高,醫院不向疾控報告,疾控更難指導醫院。」
  這種協同不足,不利於利用數據進行决策幷提高分析精度。專家認爲,抗疫經驗表明,信息技術與人工智能是未來公衛發展方向,但即時獲取多渠道數據以輔助决策成爲當前最大挑戰。梁萬年說,做决策離不開可靠數據的支撑,現在部門之間、衛生系統內部的數據不同步,醫防協同存在數據堵點。
  其四,加快完善平戰結合的疫病防控和公共衛生科研攻關體系,集中力量開展核心技術攻關,加快補齊我國在生命科學、生物技術、醫藥衛生、醫療設備等領域的短板,發揮科技在重大疫情防控中的支撑作用。
  受訪者認爲,我國重大傳染病要加大科技支撑力度。以傳染病研究爲例:一是對病原微生物的持續監測和研究;二是加强對重大新發傳染病的長期支持。
  築牢國民安全感
  受訪專家建議,固化抗疫勝利成果,縱深推進公衛應急體系改革,需從國家安全的高度,對以重大新發突發傳染病爲代表的公衛突發事件常備不懈,構築國民安全感。
  建立高級別機構,持續提升公衛策略統籌制定能力。受訪專家建議加强國家公衛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組建高級別機構,通過制度化保障將科學制定公衛策略落在實處。
  山東省疾控中心突發應急領域首席專家雷杰提出,從各地抽調精英力量成立服務於中央的公衛策略咨詢專家委員會,由跨學科、跨領域專家統籌協商提供决策選項幷闡明利弊風險。「這種平戰結合咨詢機制的一大好處是,儘管多數省區親歷疫情不多,但能在‘國家隊’裏積累處置經驗。」
  健全公衛法律法規,規範基層行政。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王晨光認爲,亟需完善疫情防控相關立法,明確疫情上報和公布制度、應急决策中的專家參與機制、預警期宣布和實施機制、應急機制啓動程序、應急措施采用標準、隱私數據與公共利益關係等。 
  持續加强公衛複合人才隊伍培養。梁萬年等專家認爲,培養好、激勵好人才隊伍,需加大複合型高水平公衛人才培養,增加職業激勵。
  實現衛生系統內外協同,增進數據互聯互通,探索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應用於公衛領域。
  李立明建議,建立多部門聯席工作機制,實現「人與動物」「人與自然」共管。
  廣東省疾控中心副主任宋鐵認爲,在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數字中國建設的背景下,衛生部門更應適應新的發展需求,打通衛生系統內外部數據壁壘,考慮將大數據、互聯網醫療、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引入公衛建設,以提高監測預警能力、應急處置水平及公衛體系現代化,進一步推動衛生系統的數字化發展水平。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重症醫學科教授康焰建議推進公衛信息化,建立覆蓋全國的重症醫學信息系統,促進各類重症診療大數據加快深度集成,生成臨床知識庫及個性化治療方案,方便基層開展遠程醫療。 
  持續加强公衛科研能力建設,廣泛推進國際科技合作。廣東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國可以從政府、民間多層面入手,加强與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在衛生政策、疫情信息、診療救治、醫藥開發、疫苗研製等多領域,以多形式合作交流,在互學互鑒中不斷提升科技應對實力。 
(肖思思、畢子甲、洪澤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