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人士解析「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新表述

  大陸人士解析「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新表述
  【中新社北京3月5日電】國務院總理李強5日向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多位代表委員和專家學者接受中新社採訪時表示,報告提出「完善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深化兩岸融合發展」,表明大陸促兩岸交流、謀融合發展的決心。
  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李振廣認為,交流合作是今年大陸對臺工作的重點,通過制度化、規範化建設,助力兩岸交流合作可持續發展,務實推動兩岸民眾走近走親。
  聚焦為臺胞臺企提供同等待遇,2018年《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發佈,2019年《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出臺。上海交通大學臺灣研究中心主任盛九元指出,報告中的「完善」二字,意味著把相關措施落實得更有效、更可感。
  盛九元續指,完善促進兩岸交流制度和政策的意涵,不僅是提高可操作性,還包括措辭和提法更為嚴謹;一方面便於臺灣民眾全面準確地理解具體內容,另一方面不易被有心人士惡意解讀。
  在經濟合作層面,盛九元分析,在中美博弈和民進黨當局的限縮下,互惠互利的兩岸經貿展現出強大韌性,合作空間依然廣闊,如今正是需要有關政策推動台資企業參與高質量發展、融入新發展格局的關鍵時期。
  「助力台商臺企瞭解新發展理念、適應新發展環境,分享新質生產力發展機遇和高水準對外開放紅利,是完善促進兩岸經濟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的重要方面。」盛九元說。
  在文化交流層面,李振廣以島內信眾赴福建莆田湄洲媽祖祖廟進香為例說明,臺胞對常態化交往交流需求旺盛,提供有關制度保障符合兩岸同胞利益福祉。此外,兩岸文物「合璧」、兩岸學術座談等交流活動,均需制度和政策基礎。
  全國人大代表、臺盟浙江省委會副主委陶駿注意到,小紅書等社交媒體成為兩岸年輕人聊電影、分享漢服穿搭的主要平臺。他期待通過完善相關制度和政策,讓更多兩岸青年面對面交流。
  對於報告強調「堅持貫徹新時代黨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等論述,中國人民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王英津指出,這些表述重申了大陸對臺工作的大政方針,體現了大陸對臺工作方針政策的連續性、一貫性和穩定性。
  王英津表示,「從總體上看,政府工作報告涉臺內容的核心基調是促統,體現出大陸堅定不移地持續推進國家統一進程。」
  中國政府工作報告涉臺內容的「變」與「不變」
  【香港中通社北京3月5日電】3月5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向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其中涉臺部分出現新表述,除延續過往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以及反分裂、反干涉外,今年首度寫入「完善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
  根據大會提供給前方記者的電子版文本,政府工作報告涉臺部分提到:要堅持貫徹新時代黨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堅決反對「台獨」分裂和外部勢力干涉,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完善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增進兩岸同胞福祉,堅定不移推進祖國統一大業,攜手共創民族復興偉業。
  與去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相比,今年報告涉臺內容大致相同,但多了「完善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
  香港中通社記者觀察,這一變化也被多家臺灣媒體注意到,並在報道中著重點出,就此作出解讀。
  上海東亞研究所研究員包承柯向記者表示,政府工作報告涉臺表述內容不變的部分,反映的是大陸對臺政策一系列基本原則。特別是「九二共識」以及反對「台獨」,是構成大陸對臺政策的核心要素。儘管當前兩岸尚存在一些政治分歧,臺灣問題還沒有最終解決,但兩岸關係的根本性質沒有改變,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不可改變。
  對於報告中變的部分,包承柯說,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其實大陸一直在做,且十分努力。要做好,就需要制度和政策的保障。民進黨當局藉行政手段不斷阻撓兩岸交往,大陸就更應該通過機制化的交流互動,形成民間有效溝通管道,為臺灣民眾登陸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在2月25日至26日的中央對臺工作會議結束後,福建省隨即公佈第四批17條惠臺政策措施,即是大陸完善兩岸交流合作機制的明顯例子。福建台辦還強調,下一步將繼續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切實給廣大臺胞帶來真真切切的便利和實實在在的服務。
  現在,將有關表述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作為綱領性政策,意味著各有關部門和各地方要認真「動起來」,在現有對臺政策和交流機制上,進一步充實完善,讓臺灣民眾在大陸享受同等待遇的領域和範圍不斷擴大,「就好像回到自己家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