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F的舉辦已經成為品牌效應

劉紹滿

由澳門貿易投資促進局主辦的的第十六屆澳門國際貿易投資展覽會(MIF)活動已經正式畫上圓滿的句號,從今次活動中不僅僅只從數位上可以看到成效,還在整個舉辦的過程中所涉及的事務及經貿變取得良好的成績,可以講讓我們看到本澳的會展業從舉辦MIF開始走向成熟最好的一個證明,同樣亦可以證明得到由政府牽頭及社會各界密切配合舉辦會展業並不是那麼難辦的事情,同是亦讓本澳會展業的舉辦充滿著信心,也可以講舉辦MIF活動就是由本澳的會展業一路成長起來,從沒經驗至積累經驗,再到有自己特色的品牌效應會展業,可以講現時的MIF已經成為一個品牌的效應。

今次第十六MIF共吸引逾95,000人次入場參觀,比去年增長17%;今年大會通過“會展直通車”、“特邀海外客商計劃”等服務,專業客商超過5,700人。本屆MIF共促成了1,502場商業配對;四天會期場內共達成81項簽約。本屆MIF四日內共舉行了47場論壇、會議和推介會等活動,超過7,000人次參加。 在四天展期合共安排配對洽談有較大的升幅,合共安排配對洽談共1,502場,比去年上升30.5%,其中項目洽談800場,採購洽談共485場,配對交流專場洽談217場。 於16MIF期間簽署項目共81個(比去年上升30.65%),當中包括合同15份、協議51份、意向書8份及備忘錄7份。主要涉及行業包括旅遊、文創、會展、資訊科技、製造、化工、重工、房地產、物流、商貿、人力資源合作、中醫藥、環保、產品代理、保健品、畜牧業、食品加工、政府及商會間友好合作等,簽約單位主要來自澳門(49.01%)、中國內地(39.74%)、台灣及葡萄牙(1.32%)、香港(5.96 %)、瑞士(0.66%)、加拿大 ( 0.66%)等國家/地區。從上述的數字上來看,與往屆來相比較,這是可喜的成就,可以講是成長一步。

同時,今屆MIF展位規模比上屆增長18%,海內外參展商共850個,展位超過1,650個,6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展。不僅展會規模增加,而且新增尼泊爾、肯尼亞、韓國等多個海外獨立展區和安徽、江蘇等內地獨立新展區,展品更趨豐富,展示交流內容更廣泛,國際化、專業化、市場化程度更高。尤其是今屆以文化創意為主題的展區多且參展地區廣泛,構成本屆展會重要內容和一大亮點;專業展區規模不僅擴大,行業領域增多,展示內容和展品更為豐富、高端,精品匯集,大大地提高了整個展會的品質、增加了對國際目標市場和專業觀眾的吸引力。

另外,在今本屆MIF舉行的論壇會議主講嘉賓為政府官員,工商領袖,行業翹楚及專家學者等,專業性及交流成效不斷提升。國際貿易論壇2011,不僅邀請到來自海外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政界代表、商界領袖彙聚一堂,共商區域經貿投資合作,而且還請到中國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做主題演講。其中第八屆世界華商高峰會更是迎來了自世界各地愈逾千名客商。 此外,大會還安排了葡語國家-福建-澳門經貿交流活動、北京•澳門•歐盟文化創意產業合作推介會、江蘇-澳門•葡語國家工商峰會等以澳門為橋梁的三地合作交流會議和內蒙古-澳門、歐盟-澳門等多場澳門與內地、與國際交流合作的雙邊會議與活動,促成了與會國家(地區)簽署了多項跨區域、多行業合作協議或戰略合作備忘。

因此,筆者亦是認同今屆MIF各個會議論壇、商業交流推介活動,與以往歷屆相比,除與會人數、層次提升外、一個明顯的特徵便是更加注重會議與活動對展區內容的配套和相互促進,即更重視會議與活動的實際效果;展會也突出了會議活動形式的多樣化、加強針對性,如新增設行業對接交流酒會環節,為有關行業領域之參展商及採購商提供直接交流與洽談平臺,創造作商機。 同時,今屆MIF在區域內商貿交流服務的定位將繼續服務澳門中小企業,通過澳門平臺,以各種靈活多樣的商貿形式,深化本澳多元經濟發展,並強化區域平臺作用,加強對外經濟交流,促成中國與東盟、歐盟、葡語國家的市場合作。

因此, 本澳大力舉辦知名度高或品牌效應的會展業活動,這也是有助於配合本澳未來城市發展目標,在中央政府的支援下,將努力打造國際性休閒旅遊中心,這樣的定位就必須有多元經濟的元素,現時MIF已經舉辦了十六屆,可以講是本澳屬於有品牌效應的會展業活動。若繼續舉辦下去,一定會取得更佳的效果。這不僅僅只是會展業會帶動旅遊經濟的發展,還對各行各業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的問題。其實本澳是有條件,舉辦各種類型的會展業活動,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提升本澳的知名度。其實之所以本澳有條件舉辦各類型的會展業活動,就是因為本澳有足夠的硬體設施。例如,據澳門貿易投資促進局統計,全澳門會展場館面積共計14萬平方米,包括威尼斯人、旅遊塔、漁人碼頭、新葡京等為骨幹的大中小型會展場館種類齊全,佈局合理,可以承攬、舉辦各類會議、展覽、節慶活動等。二是會展從業人員逐年增長,目前已只少達1400多人,而搭建、公關等相關專業服務隊伍也隨之壯大。由上述這些優利的條件與會展業活動產業化、系列化、綜合化,相信會成為獨具本澳特色的一項優勢產業。

本澳會展業的發展也正如貿促局主席張祖榮日前所言的,澳門會展業近幾年迅速發展, 2010年在澳門舉辦的會議及展覽活動共1399項,按年增加184項,當中不乏國際性大型展覽,其主題涵蓋經貿、旅遊、文化、教育、環保、汽車、餐飲等,參展商多來自內地,亦有境外著名辦展機構。《粵澳框架合作協議》的正式簽署為會展業的區域合作提供了更為有利條件,業界應抓住機會,發展相互配合、錯位發展的特色會展業,共同打造珠三角國際會展品牌,促使澳門會展業走向國際化和多元化,以此提升澳門國際旅遊會展地位,使會展業成為澳門經濟多元發展的成功範例。近年來會展界在“走出去”辦展宣傳澳門的同時,亦注意加強與內地各省市的聯繫,同時邀請他們來澳舉辦推廣活動,即“請進來”。政府每年都積極資助澳門企業走出去,參加世界各地的展覽會拓展商機和擴大合作。比如自2009年開始舉辦的“活力澳門推廣周”就有效推動了澳門與內地在經貿、文化等領域的合作。而此前走進來的浙江澳門周、黑龍江澳門推介會和北京去年首次在“澳門國際貿易投資展覽會(MIF)設立展館等,也都與澳門企業達成多項合作協議,成效顯著;江蘇省人民政府今年來澳門舉辦“江蘇周”活動,推介其經貿、文化、旅遊方面的發展成果,籍此機會通過澳門走進葡語國家市場。張祖榮指,雙向交流不僅可以充分發揮澳門的平臺作用,促進雙方的交流與合作,同時還促進了澳門會展業的發展。

但是,筆者不得不指出的是,本澳會展業的諸多不足,除加大力度培養更多優秀的會展業人才之外,最大的缺陷便是買家、賣家少。一個品牌會議或展會,參加者數目的多少是成功的要決。本澳的會議展覽業正是受到這個局限。單靠本澳居民的數量也是有限的,本澳應與內地政府及甚至中央政府密切配合,如何提高內地居民來澳的簽注的問題,以及提升海陸空的交通服務質素與提升接待的基礎設施質素,吸引更多的外地居民來澳參與會展業的活動。筆者更期望本澳的會展業需要打破“做戲只給自家人看”的困局。

眾所周知,會展業是本澳經濟適度多元化的一個重點,也是旅遊休閒的重要元素。筆者亦認同,本澳發展會展業不可避免地面臨這些城市的劇烈競爭,本澳發展會展業應爭取高起點並在大珠三角區域內後來居上,在區域分工找准定位,突出特色,或可以把國際商務會議業和中小型、專業性、國際性展會做為主攻方向。同時,本澳應該為中國企業和葡語國家企業間的投資貿易和經濟技術合作牽線搭橋,為中國企業“引進來”和“走出去”,為葡語國家開拓中國內地市場發揮仲介作用和葡語人才培養功能。本澳由於經濟與產業規模的局限,自身經濟規模較小,加上本澳總體上是個消費城市,產業比較單一,發展會展業可以制定一些措施,吸引一些專業會議到本澳舉辦,也可以多舉辦一些“會、節”合一的活動,以助力其真正成為“國際旅遊休閒城市”。因此,MIF的舉辦就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品牌效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