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講話」的要害是抽離「一中」原則

在提前預告且經多次張揚之後,陳水扁昨日終在「雙十講話」中作出了所謂「對國台辦五•一七聲明正面回應的重大宣示」。就是兩岸可「以九二香港會談為基礎」,尋求「雖不完美、但可接受」的方案,做為進一步推動協商談判的準備。但與此同時,他卻又大談甚麼「中華民國主權」屬於兩千三百萬台灣人民,「中華民國」就是台灣,台灣就是「中華民國」,來間接宣揚「台灣正名論」;以否定聯合國二七五八號決議來宣揚「一邊一國論」。而且,還以「如果我們沒有自我防衛的堅決決心和能力,台灣的和平、台灣的安全將會失去最後的依靠」,來為「六千一百零八億元軍購案」護航。因此,所謂「正面回應五•一七聲明」之說,只不過是虛幌一招。即使是有所回應,也已被其所宣揚「台灣正名論」及為「軍購案」護航所抵銷殆盡了。

陳水扁的「雙十講話」發表之後,「陸委會」發表了題為《善意的橄欖枝》的「新聞稿」,以作闡釋和擴延。該「新聞稿」聲稱,陳水扁有關兩岸關係的談話「充分展現自信、負責、開創與前瞻,而且向中國大陸充分表達善意,可以營造兩岸緩和的關係,對於兩岸關係必然有正面的助益」,而且陳水扁「也提出一些兩岸的新觀點與新視野,成為兩岸未來新契機的機客之窗」。為此,「新聞稿」總結陳水扁「雙十講話」的五項「要點」:一、「信守承諾」;二、降低兩岸敵意的實際行為;三、為「三通」鋪路;四、形塑國內共識;五、在既有基礎上〔以九二年香港會談為基礎〕推動恢復兩岸協商。

表面上看,陳水扁選擇在「雙十慶典」來回應國台辦「五•一七聲明」,似是「拋出善意的橄欖枝」之舉,也將會起到緩和兩岸氣氛的作用。但是,其「以九二香港會談為基礎」「進一步推動協商談判的準備」之說,卻迴避了「九二共識」的關鍵核心──「一個中國」原則,而且又在「搖橄欖枝」的同時,為「台灣正名論」搖旗吶喊,不但是公開聲稱「中華民國就是台灣,台灣就是中華民國」,而且在這篇「雙十講話」中,都是以「台灣」一詞來取代「中華民國」,還為「軍購案」保駕護航,這就使人感到,陳水扁「以香港會談為基礎」之說,並無「緩和」的具體內容。如果陳水扁真的是有心以「九二共識」來推動兩岸復談的話,就應清晰明確地重申,對「一個中國」原則,用口頭聲明方式各自表達,台方的表述是「國統綱領」與「國統會」對「一個中國」涵義的決議,而在事務性商談中不涉「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即使是退一步,聲明「九二香港會談的基礎」就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並也無妨。但是,陳水扁昨日的「雙十講話」,只是空有一句「以九二香港會談為基礎」,卻無「九二香港會談」的具體內容,尤其是「九二香港會談」的內核──「一個中國」原則,即使是有所謂「善意」,也無任何誠意可言。

實際上,正如「陸委會」前主委蘇起在為《「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共識的史實》一書中作序時所言,「九二共識」是兩岸自一九四九年隔海分治以來,歷經四十餘年武裝對峙與意識形態鬥爭以後,所達成的第一個深具歷史意義的政治性妥協。這個妥協針對的議題正是兩岸之間最核心、最關鍵,也最棘手的「一個中國」問題。用法律語言說,就是主權問題。用通俗語言說,就是定位問題,其中包括各自的自我定位,與彼此的相互定位。正因為如此,所以這項妥協至為難能可貴。也正因為是台海雙方在最難的「一個中國」問題上達成模糊的共識,所以才可能在一九九三年四月的新加坡舉行「辜汪會談」,並在隨後兩年間不間斷地進行事務性商談。如果一九九二年沒有共識,何來一九九三、一九九四、一九九五年的兩岸和緩情勢?再拉長時間看,如果沒有這項基本妥協,怎可能在兩岸至今五十三年的「零和」對立中出現曇花一現的「雙贏」四年呢?所以「九二共識」對於創造及維持台海情勢的穩定,是深具貢獻的。

陳水扁在二零零零年剛上台時,也曾間接承認過「九二共識」,但採用「沒有共識的共識」的表述,及使用「九二精神」的概念。誠然,陳水扁是讀法律出身,又長期從事律師工作,十分著重白紙黑字的「協議文字」,故他對於確是雙方都並未簽署「協議文本」的「九二香港會談」所形成的共識,以「精神」及「沒有共識的共識」來表述之,這本屬無可厚非,但也至少是承認了「九二香港會談」確是存在著一種雖然雙方並未簽署白紙黑字的「協議文本」,卻是雙方確實存在著一種「精神」,並即雙方都可接受的「默契」。這個」精神」和「沒有共識的共識」,用台灣海基會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三日致大陸海協會的信函所言,就是:對「一個中國」原則,本會經徵得主管機關同意,以口頭方式各自表述,可以接受。而大陸海協會則於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十六日回函海基會稱:貴會來函正式通知我會,表示已徵得台灣有關方面的同意「以口頭聲明各自表述」。我們充分尊重並接受貴會的建議。為此,雙方同意,對「一個中國」原則,用口頭聲明方式各自表述。其中台灣方面的表述是:根據「國統綱領」與「國統會」對「一個中國」涵義的決議;大陸方面的表述是: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因為謀求國家的統一,事務性商談不涉「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但是,陳水扁的所謂「以九二香港會談為基礎」之說,卻偏偏就抽離了上述雙方的表態,甚至於台方當時所堅持的「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也故意迴避不談。因此,所謂「以九二香港會談為基礎」,就只能是一句空話而已。

何況,陳水扁在「雙十講話」發表前的幾天,一直在聲稱其「雙十講話」將會正面回應國台辦「五•一七聲明」。而國台辦「五•一七聲明」的核心內容,就是重申「一個中國」原則,並批判台灣當局所進行的「台灣正名」、「去中國化」及「一邊一國」、「公投制憲」等分裂活動。在此基礎上,「五•一七聲明」提出了改善兩岸關係的七點建議。現在看來,「雙十講話」所回應的,只是「五•一七聲明」中所提出的七點建議部分,卻抽離了「聲明」所重申的「一個中國」原則。甚至還在同一個「講話」中,再次宣揚「五•一七聲明」所嚴詞批判的「台灣正名」等分裂論調。這又能算得上「正面回應」嗎?

其實,說穿了,被人們形容為「善變善騙」的陳水扁,之所以會在「雙十講話」中拋出這個大玩文字遊戲的「以九二香港會談為基礎」之說,是有點「被迫」的成分。其一、是島內民眾強烈要求台灣當局不要繼續惡化台海氣氛,應及早與對岸進行商談,尤其是「直航」談判;其二、是美國也要求靠「兩顆子彈」得以連任的陳水扁,必須放棄「公投制憲」,恢復與對岸進行事務性商談;其三、年底「立委」選舉,台聯黨已奪過民進黨「制憲建國」的旗號,民進黨為了與之進行區隔,並同時搶奪國民黨的「淺藍」選票,也就不得不提出「以九二香港會談為基礎」的虛幻口號。然而,為了穩住基本教義派票源,卻又在這篇「雙十講話」中貫穿了「一邊一國」的基調。這正是企圖「左右通吃」的又一個典型例子。

然而,「善變善騙」的陳水扁,看來這一次並不能騙倒真正祈望兩岸和平的人們。不過,可以將會為台海局勢營造短時間的和緩氣氛,或許倒是會做得到。但這並不表示就將會為兩岸關係「帶來突破」,「成為開創兩岸新契機的機會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