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入籃”:實質性改革的開始

2015年12月1日,終於迎來IMF宣佈正式將人民幣納入由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元共同組成的SDR(特別提款權)的籃子,重組後的五種貨幣的權重是美元占41.73%、歐元占30.93%、人民幣占10.92%、日元占8.33%、英鎊占8.09%,並將於2016年10月1日正式生效。

對於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說,憑藉自身的努力,使自己的主權貨幣加入了“紙黃金”籃子,使人民幣的國際化征程發生了質的飛躍,確實值得慶賀。

當前,全球貿易遭遇最嚴酷時期,貿易保護措施正在大幅增加。貿易量和金額大幅下降,但是,與此相反,貿易融資卻不降反升,就是因為這麼多制約貿易的事件導致貿易公司必須要對貿易合同貨幣進行保值,對所使用的貨幣做掉期處理,這不僅大大增加了貿易成本,也使實體經濟受到很大影響。

在如此不利的國際環境下,中國在很短的時間內已經基本滿足了lMF規定的條件,人民幣順理成章地被納入SDR籃子,這是lMF和國際社會對中國金融改革的承認及對中國人民銀行努力工作的認可。

人民幣納入SDR,反映出中國已經完成了從“一窮二白”到全球經濟支柱的迅速崛起,中國經濟實力的發展引起世界經濟版圖的滄桑巨變。雖然人民幣使用只占當前國際貨幣市場貿易額的2%,但值得關注的是,僅2010年至2013年人民幣貿易結算額就增長了2倍,這一趨勢仍將延續。

因此,人民幣納入SDR是SDR的實質性改革的開端,全球力量平衡為此而發生重大改變,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經濟治理舞臺上的話語權和主導權得以提高。中國十分期待SDR在全球經濟發展中能夠發揮更大的推動作用。

近年來,中國給世界經濟提供的兩大公共產品受到世界的歡迎,一個是“一帶一路”,一個就是人民幣國際化。這兩大經濟公共產品實際上是解決當前世界上最大的兩個難題的出路。“一帶一路”是解決全球經濟增長源的問題,而人民幣國際化有助於世界各國有效規避單一國際貨幣支付和儲備風險。

但面對人民幣“入籃”,有不少質疑聲。這並不奇怪,無非是怕吃虧上當、受制於人、誤入陷阱等。對此,我們需要冷靜對待,科學分析,講明道理,去疑解惑。

首先,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SDR的創設本身就是歐美矛盾的產物。二戰結束後,美國坐上了西方世界的金交椅,美元成了國際貨幣體系的中心,但時常爆發的美元危機,危害了歐洲傳統強國的利益,不滿情緒持續上升。

正是在此背景下,歐洲勢力稍占上風的IMF在1969年另闢蹊徑,創設SDR,分割美元的霸權地位。對此抗爭行為,美國為鞏固西方國家集團對抗蘇聯的需要,也只能暫時忍讓。結果是1970年SDR發行,轉年美國政府停止美元兌換黃金,名義上的金匯兌本位制也崩潰了。

其次,人民幣入籃最根本的是加強中國自身的建設和監管。概括起來,國內業界和理論界最為擔心的是:熱錢自由進出的衝擊風險,貨幣貶值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匯率定價權被制約的危害等。

其實這些問題,有關部門和機構在長期的“入籃”考量中,早己進行過反復的研究和比較分析,其中的利弊得失,已是了然於胸。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發展的一舉一動,都會對世界經濟產生較大的影響。中國絕不會像有些人擔心的那樣,放棄監管,任由熱錢大出大進,進出口貿易大起大落,攪亂自己的經濟大局。

最後,“入世”的經驗教訓是最好的前車之鑒,回想14年前中國即將加入WT0時,為此提著一顆心、捏著一把汗的,比現在人多、面廣。事實證明,“入世”倒逼中國繼續改革開放,加強自身建設,不斷增強競爭力,實現了經濟發展的飛躍。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幾年前就提出應該研究超主權貨幣及使用問題。SDR就是超主權貨幣,各國都非常重視,我們也必須重視起來,深入研究,並注重當前急需解決的現實和理論課題研究。

“入籃”只是邁進門檻,如何在“入籃”後有所作為,要學的和要做的還有很多。一些國際組織採用超主權貨幣,我們的有關機構今後也應儘量使用超主權貨幣。

12月3日,《金融時報》報導稱“歐盟央行不寬鬆”,這一烏龍造成美元暴跌和歐元暴漲的事實,就足以說明實體經濟不能捆綁到單一貨幣上,不能被某種貨幣政策改變所引發的波動而承擔損失。12月3日所支付的貿易和投資款項都要受到影響,這純粹是不可思議的人為災難。這一事例充分說明,世界貨幣體系實質性改革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了。

可以說,人民幣“入籃”有利於增強SDR的信譽,提高其代表性和防風險能力,這是IMF與中國的雙贏。不僅如此,人民幣“入籃”也可以使世界各國更好地分享中國成功經驗和深化改革開放溢出的正面效應給世界各國帶來的更多實惠。 ★

(張燕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