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誕生記

  「政協」的由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勝利的凱歌帶來了歡笑,也帶來了沉思和祈望——中國將往何處去?中國共産黨根據國人的普遍願望,主張結束國民黨的獨裁統治,建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富强的新中國。而國民黨當權派主張,必須在蔣介石的國民政府之下「統一」各方,特別是共産黨的軍事力量。這實際上仍是消滅異己,建立獨裁政府。用毛澤東的話說,當時擺在中國人民面前有兩條路,一條是光明的道路,即民主、和平的道路,一條是黑暗的道路,即專政、獨裁的道路。
  爲了爭取實現和平、民主、團結,中共中央毅然決定派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組成代表團飛赴重慶,與國民黨談判。經過長達43天的艱苦談判,雙方於10月10日簽訂《雙十協定》,肯定了「和平建國」的方針,幷同意「由國民政府召開政治協商會議,邀請各黨派代表及社會賢達協商國是,討論和平建國方案及召開國民大會各項問題」。
  這也是「政治協商會議」這個名詞首次見諸史册。在此之前,1944年9月,中共代表林伯渠曾在重慶國民參政會上提出,召開由國民政府召集各黨各派、各抗日武裝、各人民團體代表參加的「國是會議」、組織各抗日黨派聯合政府的主張。次年1月,中共又倡議召開「黨派會議」,作爲「國是會議」的預備會議。這一提議得到了民主同盟的支持,但國民黨則表示,「此項會議可稱之爲政治咨詢會議」。雖然名稱不太一樣,但「黨派會議」的內容和形式,其實都與後來的「政治協商會議」有著類似之處。
  究竟是誰最早提出了「政治協商會議」這一名稱呢?有人說是國民黨談判代表王世杰在原本的「政治會議」中插入了「協商」二字。也有說法稱張治中在重慶談判裏提出「此次會議可稱爲政治協商會議,不必稱爲黨派會議」。不過,張治中在回憶錄裏對此却未置一詞。倒是薄一波日後回憶,「1945年他(指毛澤東)去重慶,主張召開政治會議。陳果夫、陳立夫說,政治會議權太大,應該加「協商二字」。
  重慶談判後,國共雙方又圍繞政治協商會議的事宜進行了多次商談。按照國民黨代表邵力子的說法,「所費會談的時間幷不算少」,「有時也爭得面紅耳赤,甚至筋脉僨張」。1946年1月10日,人們企盼已久的政治協商會議終於在重慶國民政府禮堂開幕,到會代表共38人。其中國民黨代表8人,共産黨代表7人,民主同盟代表9人,青年黨代表5人,社會賢達(無黨派人士)代表9人。至於當時的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則作爲會議召集人及當然主席,不在38名代表之列。中共代表周恩來在開幕式上致辭,他說:「這樣的政治協商會議,在中國政治歷史上還是創舉……要在共同綱領的基礎上,實現各黨派、無党無派人士合作的舉國一致的政府。」
  當時的政協會議分設5個小組,包括:改組政府組;施政綱領組;軍事組;國民大會組;憲法草案組。改組政府無疑是政治協商會議的首要問題,其關鍵是要不要把國民黨的獨裁政府改組爲民主聯合政府,然後由改組後的政府召開國民大會,制定憲法。蔣介石打的如意算盤是:既有改組政府的空名,又要保持個人獨裁的實質。會議一開始,秉承其旨意的國民黨代表王世杰就提出了「擴大政府組織法」方案,具體內容竟是原國民政府委員36名不動,再增加12名「黨外人士」,以此算是成立了舉國一致的聯合政府。
  針對國民黨的無理要求,中共進行了堅決鬥爭。由於在政協會議前,中共已與民盟達成了「君子協定」,互相協商支持,采取一致的聯合行動,因此每次開會前,中共代表王若飛都會把當天會議的戰略戰術與民盟代表羅隆基進行分析。共同商定後,王若飛還叮囑羅隆基:「你可不要隨便退却,輕易讓步啊!」羅隆基總是笑著回答:「王司令官,你放心,我不會輕易讓步,隨便退却。」
  王世杰是法學博士,王若飛爲了對付王世杰玩弄法學名詞的花招,提前把那些深奧的法律名詞記得滾瓜爛熟,令王世杰瞠目結舌。羅隆基後來回憶:「我當時的確欽佩共産黨王若飛代表是政治鬥爭中一員杰出的能將。在小組討論時,他攻的時候總是勇猛,他守的時候真是堅强。」
  由於中共與民主黨派、愛國民主人士以及國民黨內民主人士的努力,在1946年1月31日閉幕的政治協商會議最終通過了政府組織案、國民大會案、和平建國綱領、軍事問題案、憲法草案等有利於和平民主的五項協議。總的來看,各項協議都是對人民有利而對蔣介石的獨裁不利。因此,中共中央認爲,「重慶政治協商會議,經過激烈爭論之後,已獲得重大成果」。「由於這些決議的成立及其實施,國民黨一黨獨裁制度即開始破壞」,「這是中國民主革命一次偉大的勝利。從此中國即走上了和平民主建設的新階段」。廣大群衆熱烈擁護和支持政協決議。1月31日政協閉幕,第二天恰是除夕,抗戰勝利與和平建國有望的喜悅匯在一起,便出現了酒宴歌舞、爆竹沖天、徹夜難眠的景象。
  從「舊」到「新」
  不過,政治協商會議固然爲戰後中國設計了一張美好的政治藍圖,但要使其變爲現實,絕非易事。正如教育家黃炎培所言,建設中國好比造房子,「政協所得各種協議,只是一個精美的圖樣,真正要把房屋造好,還須依靠今後努力」。
  然而,國民黨當局根本沒有「把房屋造好」的誠意。早在重慶談判期間,國民黨當局就重新秘密印發1933年蔣介石在「圍剿」紅軍時編撰的《「剿匪」手本》,命令閻錫山部在山西上黨地區發動對解放區的進攻。《雙十協定》剛剛簽訂,蔣介石又發布進攻解放區的密令,要求國民黨軍隊將領遵照《「剿匪」手本》,「督勵所屬,努力進剿,迅速完成任務」。到了政協會議的最後一天,蔣介石更是明顯流露出對政協決議的不滿:「憲草修正案,提供國大采納」——「采納」幷不意味著「接受」。
  在蔣介石的授意下,1946年3月1日至17日在重慶召開的國民黨六届二中全會竟把政協剛剛通過的決議稱之爲「党國自殺」,叫嚷「不能把統治權交給多黨政府」。全會通過的宣言和13項決議案幾乎推翻了所有政協協議。對此,就連前來「調處」國共關係的美國特使馬歇爾也不得不承認,「國民黨內頑固分子則竭力破壞政協綱領」。到了4月1日,蔣介石更是宣稱,政治協商會議在本質上不是制憲會議,「如果政治協商會議果真成爲這樣一個性質的會議,我們政府與全國人民決不能承認的」。
  這顯然是先否定政治協商會議本身,進而否定整個政協協議的合法性。國民黨當局一意追求獨裁,迫使各民主黨派領袖紛紛遠避香港。5月1日,毛澤東致電時在香港的李濟深和沈鈞儒,提出先行召開政治協商會議的設想。毛澤東在信中還提出,召開政治協商會議的地點爲哈爾濱,時間在秋季。至此,新政協會議的籌備工作正式提上日程。
  之所以仍然叫做「政治協商會議」,用毛澤東後來的話說,「是因爲三年以前我們曾和蔣介石國民黨一道開過一次政治協商會議。那次會議的結果是被蔣介石國民黨及其幫凶們破壞了,但是已在人民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不過,就像周恩來後來指出的那樣,「(新)政協是沿用了舊的政治協商會議的名稱」,但「舊的政治協商會議已經讓國民黨反動派破壞了。可是大家都熟悉這一組織形式,所以今天我們沿用了這個名稱,而增加了新的內容」。
  有道是「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新政協」和「舊政協」當然具有本質的不同。最顯著的一點,是國民黨主持的「舊政協」是民主和僞民主妥協,而把「南京反動政府系統下的一切反動黨派及反動分子」排除在外的「新政協」,將是在中共的領導下,民主的各階級、各階層共商國是。
  1948年8月後,隨著各界民主人士相繼應邀進入解放區,中共中央就籌備召開新政協問題同他們進行了進一步商討,幷很快達成協議。由於解放戰爭的形勢變化,人民解放軍節節勝利,北平也在1949年初宣告解放。6月15日,「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便改在北平開幕,毛澤東在開幕式上講道:「這個籌備會的任務,就是:完成各項必要的準備工作,迅速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
  人民政協的誕生
  在9月21日這天開幕的,已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届全體會議,而非「新政治協商會議」。這是因爲,雖然「原來叫做新政治協商會議,在第一次籌備會全體會議中也這樣叫過」,但新政協組織法起草小組經過討論,認爲以一個「新」字來區別於舊政協,這種提法不够明確。一則,新政協排除了國民黨反動派,二則,全國各階級、各地區都有代表參加,誠爲中國人民空前的一大盛會,故而在「政治協商會議」前加上「中國人民」四字,成爲「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正式定名「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消息,是周恩來在1949年9月17日的政協籌委會第二次會議上宣布的。第二天出版的《光明日報》報道,「一個參加過過去國民黨所召開的國民參政會的代表說:不吃過辣的,不知甜。參加過這個會才真體會到了精誠團結的真義……今天不同了,想說的都盡情儘量地說了,大家的意見都是真正一致」。
  四天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届全體會議在中南海懷仁堂開幕。參加會議的代表共662人,其中正式代表510人,候補代表77人,特邀代表75人,分別歸屬於46個參加單位。代表中,共産黨員約占44%,各民主黨派的成員約占30%,工、農和各界無黨派代表共占約26%。其中,中共儘管是領導的政黨,却同民革、民盟兩個成員較多的黨派分配了相等的名額(均爲18名)。這反映了中共同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團結合作的真誠願望。
  政協第一届全體會議從9月21日開始到30日結束,除去中間的兩天休會,一共開了8天。實際上,它代行了新中國的立法機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會議通過了具有新中國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草案)》,以及《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草案)》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草案)》;通過了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和國旗的四個決議案。9月30日,政協又選舉了由63人組成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毛澤東當選爲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以宋慶齡爲首的多名民主黨派人士當選副主席。
  政協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届全體會議宣言》莊嚴宣告:「中國人民已經戰勝了自己的敵人,改變了中國的面貌,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的歷史,從此開闢了一個新的時代。」至此,人民政協第一届全體會議光榮地完成了使命,勝利閉幕。
  到了1954年9月,隨著第一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制定,人民政協似乎已完成歷史任務,它的去留問題被提起。但就像周恩來早在政協籌備會上闡述的那樣,人民民主國家需要統一戰綫,政協是統一戰綫組織,不應該開一次會議就結束,而應該長期存在。從那時起,人民政協就在中共的領導下,作爲團結各民族、各民主階層、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國外華僑和其他愛國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綫組織,繼續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郭曄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