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估訴求推經援扶助中小企 鄒玖勝

  疫情影響下,本澳錯失國慶黃金周檔期,營商環境再亮紅燈,不同行業影響即時浮現,酒店訂房取消、酒樓宴會無法舉行,零售、會展等行業計劃被打亂,中小企可謂叫苦連天,不少企業已到存亡的臨界點,這波疫情會否成為壓倒中小企的最後一根稻草?政府須密切關注,適當收集及評估訴求,考慮未來施政的針對點,繼續以穩經濟為主調,也要關顧中小企經營情況。
  據瞭解,社會各界原本滿懷期待即將到來的「十•一黃金周」能為本澳經濟帶來一波「小陽春」,就目前的情況,業界的期望只能再次落空。在短短兩個月之內再度出現新的確診病例,對整體經濟造成十分巨大的衝擊。因受疫情影響,有資料顯示,隨團入境旅客及外遊居民人數按年大減超過9成,導致旅行社的訂房服務、旅行團及客運票務收入較前一年分別跌77.9%、84.6%及78.1%;出租備有司機的旅遊車(4.7億元)亦跌64.5%。
  事實上,疫情對澳門中小微企影響非常大。去年疫情發生後,政府判斷中小企生存困難,所以及時出手,但是今年的情況比去年更加嚴重,經營環境和承受壓力比去年大。澳門人口少,只有60多萬居民,讓經營者很難形成內循環,加上租金及人力成本等壓力,在沒有遊客的情形下,經營環境很不好。沒有疫情之前,澳門除了60萬人口還有3000多萬的遊客,可是現在遊客大幅減少,中小企的營業額隨著賭收減少大幅度下降,但是租金和人工並沒有變化,所以中小企的壓力很大。
  2020年,在疫情最危難的時候,特區政府出手援助澳門中小企,提供利息補貼貸款金額,上限200萬澳門元,補貼期最長三年,年補貼率上限四厘。這個政策向中小企發出一個信號,鼓勵他們要有信心度過難關。但是一年過去,實際情況並不如預期有所好轉,巨額貸款猶如一把雙刃劍,帶給中小企進退不得的困境。雖然今年還有十一月賽車、聖誕假,但聖誕非內地節慶,即下個旺季可能要到明年農曆新年,中小企未必有信心及能力繼續堅持。兩輪經援措施下,如今貸款、補貼幾乎用得「七七八八」,要肩負營運、租金、人資等高昂成本,相當吃力。可以說,在疫境下艱苦經營的中小微企,面對一次又一次的「疫情」重創,苦苦支撐到今天,面臨的已是結業與否的最後抉擇。
  統計局日前公佈六至八月就業調查數據形勢亦不容樂觀,其中總體失業率及本地居民失業率均較上一期(五至七月)分別跌0.1及0.2個百分點,為2.8%及3.7%;就業不足率則升0.2個百分點至3.7%。
  居澳勞動人口共38.7萬人,勞動力參與率為68.5%。就業人數為37.63萬人,本地就業居民為27.96萬人,比較上一期分別增加了3,400人及4,600人。按行業統計,博彩及博彩仲介業和飲食業的就業人數增加,批發及零售業則減少。
  失業人數為1.06萬人,較上一期減少400人。尋找新工作的失業人口中,之前從事博彩及博彩仲介業和建築業的佔多。另一方面,隨著應屆畢業生投入勞動力市場,尋找第一份工的新增勞動力佔總失業人口比重升3.3個百分點至12.5%。就業不足人數為1.44萬人,較上一期增加1,000人,就業不足人數以博彩及博彩仲介業和建築業的佔多。與去年六月至八月比較,失業率及就業不足率均持平,勞動力參與率則跌1.7個百分點。
  相信今波疫情將令失業率及就業不足率有上升壓力。倘疫情控制不穩,年底有可能出現失業潮。
  面對此等嚴峻局勢,社會希望政府推出第四輪精準經濟援助之聲不絕。如立法議員兼工聯副理事長李靜儀、梁孫旭等指出,近一波疫情使本澳「十•一黃金周」幻滅,經濟復甦再次受阻。疫情發生一年多,居民無論生活或經濟上都受到極大影響,儘管政府曾推出多次經援措施,但不少企業仍生意難做,不少居民持續處於失業或減薪、放無薪假狀態,苦不堪言,政府必須推出更多實質措施緩解居民壓力。促請政府優化就業援助措施,推出具體措施推動增加就業職位,包括規定公共工程、外判服務落實優先聘用本地人的具體要求,以及創設更多的短期就業職位,以工代賑緩解失業問題。如不少防疫工作都需要額外人手,政府可聘用失業人士輔助各項防疫工作,增加本地人就業職位。此外,政府應再推出經濟援助措施,例如建議消費卡增值8,000元,減輕居民經濟壓力,並建議針對不同群體作針對性扶助,尤其應對受疫情衝擊而生意大受影響的商戶以及受影響僱員作出支援。為防控疫情,政府多次即時採取措施,有關隔離或紅黃碼區措施影響下,商戶、居民無法正常營業或上班,生計受嚴重影響。另一方面,因應疫情嚴重程度,政府曾推出兩次強制美容院等娛樂場所停業十多天的措施,期間相關行業的商戶及僱員被停業停工,影響極大。在疫情持續和反覆下,難以評估將來再有多少次的隔離及防控安排,建議政府制訂停工停業援助機制,支援受影響商戶或居民,減輕他們經濟壓力。
  第七屆立法會候任議員、群力智庫副理事長顏奕恆建議調整各項中小企援助計劃的還款措施,允許正在償還「中小企業援助計劃」 、「中小企業信用保證計劃」、「青年創業援助計劃」等貸款的中小企,能夠還息不還本或延長利息補貼還款期限,並在金融機構支持下,加快推動「中小企業信用保證計劃」申請,加推「中小企業銀行貸款利息補貼計劃」。在疫情穩定後,重新調整「心出發」路線,加入具本地歷史、美食元素,如有條件,應配合粵澳橫琴深度合作區規劃,與內地商議推出橫琴遊,增加旅遊吸引力。
  此外,考慮設立中小企抗風險基金,向受疫情或其他不可抗力等因素影響的企業提供補償性援助,並根據疫情發展的情況,適時延長或減半收取公共街市、公共攤位、公屋商鋪等承租企業租金,助中小企度過難關;推出崗位津貼計劃,根據本地僱員數量給予企業為期半年的崗位津貼,減輕企業運營壓力,穩固日益脆弱的就業市場。
  中南區工商聯會會長李卓君則認為,在目前防疫常態化下,政府仍以「清零」為防疫目標是不太實際,反而更應客觀地、做到精準防疫防控,如可參考內地相關做法,一旦發現確診個案隨即封鎖該區並開展核酸檢測,否則每當有確診個案政府便大規模全民核酸又或大面積封鎖,將令整個經濟更難以「回氣」,到頭來「醫得到疫情、醫唔到經濟」。建議政府應在特事特辦提供更多針對性的支援措施,如可帶頭減免租公屋舖的租戶租金,又或若有店舖業主能出示到減免租戶多少租金,政府可減免相應比例的物業稅等,以提供更多的誘因鼓勵業主減租,讓中小微企都能生存。同時,對紅黃碼區商戶,政府也應加強支援,瞭解經營困難,提供針對性支援措施。
  確實,對不少中小企而言,「客流就是生命」,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生意更出現斷崖式下跌。隨著受疫情影響時間不斷拖長,有些抗風險能力較弱的中小微企將被「資金流」的問題扼住喉嚨,面臨生死存亡的境況,向政府伸手求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只是,在賭收大減的情況下,政府是否還能一如既往地推新一輪經援措施滿足商戶的要求呢?行政長官賀一誠在日前的記者會就回應表示,知道中小企困難。但去年和今年政府至少要拿出一千億元補貼財政開支,一切福利無減,反問「如果今年派曬佢,明年我哋怎麼辦?後年怎麼辦?以後怎麼辦?」。他表示,政府能推出的措施很少,皆因本澳稅基窄,有別於其他地方,能優惠的措施已基本推出。有社會意見提出再分發財儲。賀反問這場仗要打多少年?亦曾問過很多專家,均無法估計疫情會持續多久。現時本澳每年補貼五百億元,去年和今年政府至少要拿出一千億元補貼財政開支,擔心財儲用光後怎辦?現時是困難時期,已指示經財司司長的部門研判措施,包括本澳整體經濟情況、失業率、疫情對企業影響等,強調政府「冇閂呢個門口」。
  面對疫情,政府一直研判整體經濟的變化,適時採取了正確的措施。因此,面對今波疫情,政府亦應適當收集及評估訴求,始終現時刺激內部消費的推動政策作用正削減,電消計劃的使用期雖然未過,但大多數居民卡內餘額已清空。另外,不少與博彩、旅遊相關的行業經營受困,政府宜考慮未來施政的針對點,繼續以穩經濟為主調,也要關顧中小企經營情況。企業方面,突發性危機亦屬企業運營風險一部分,自身要有化解困境的決心,破釜沉舟,主動發掘出路,加快轉型、拓展業務管道,強化自身優勢,為未來鋪路,並可聯同商會、社團等聯合自救,抱團取暖,共度難關,把驟停的經濟,重新按下啟動鍵。
  另一方面,有意見提出疫後政府應當重新檢疫現有防疫政策,是否一現本土個案就需要如封城般的操作,能否參考內地廣州等地做法,僅圈出感染範圍嚴密防疫,做全民核檢等措施、篩選出感染者。該措施在內地行之有效,可作參考。至於內地方對澳隨即收緊通關措施,宜疫後與內地尤其與灣區城市商討在風險可控下作更彈性的通關措施,把澳門納入灣區共同防疫圈內,促使澳門融入國家「內循環」中,否則過於被動,固步自封,只要疫情一日不散,經濟復甦等於無望。
  誠如所言,疫情歷時近兩年,環顧海外疫情反覆,而過度緊密、保守的防疫政策難推動經濟步入正軌,只有找到疫情防控和經濟復蘇的平衡點,才是可行之策。當本澳處低風險地區時,是否有條件與大灣區九市及香港特區聯動,建立灣區旅遊「氣泡」,促進灣區內循環,在防疫和經濟發展方面產生共識和共同進退。
  而事實上經濟機構預測又往往把疫苗接種率視作經濟復甦進度的晴雨錶。國家最近公佈,全國人民新冠疫苗接種率已達百分之七十八,距離八成目標只是一步之遙。在國家體制優勢下,有望在年底前達九成接種率,為明年有序開放邊境提供基礎。反觀澳門,根據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應變協調中心公佈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的接種資料,截至本月3日下午4時,已接種新冠疫苗劑數累計為六十八萬○九百一十六劑,已接種人數共有三十七萬○二人,其中僅接種第一劑有五萬六千九百八十三人,已接種第二劑有三十一萬三千○一十九人。澳門疫苗接種率僅五成多,距離七至八成的目標尚有一段距離。
  因此,持續提升疫苗接種覆蓋率就顯得極為迫切。因為建立廣泛社區屏障是最有效恢復經濟活動的方式,任何群聚活動和經濟活動恢復,必須基於疫情穩定,政府未來應優化疫苗接種計劃,條件許可下推出具鼓勵性質的友善接種措施,提高居民接種疫苗誘因。無論是商戶還是居民個人,都應積極履行義務,保障自己、家人及社會,盡早接種疫苗,真正做到「應接盡接」,共同為安全宜遊城市建立客觀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