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洗耳」不可取

  外耳道:聲音傳導的「要道」
  每個人的外耳道形態各不相同,常呈S型彎曲。耳道皮膚較薄,觸碰後,易引起疼痛和損傷。耳道皮膚含有耵聹腺、毛囊和皮脂腺,可分泌一定量的耵貯,具有保護耳道的作用。外耳道的終點是鼓膜,聲音通過耳道「抵達」鼓膜,引起鼓膜振動,將聲音傳入中耳。當耳道被堵塞時,患者可有耳朵疼痛、悶脹,當耳道堵塞或其他剌激加重時,可影響患者聽力。此時,清理耳道勢在必行,即「洗耳」。
  「洗耳」操作的正規醫學術語爲「外耳道沖洗」,是臨床清理外耳道耵聹、異物以及外耳道真菌性疾病的常用治療手段。操作時,醫生用特製的注射針頭和注射器,將溫度適宜(38C左右)的生理鹽水注射進患者耳道內,利用水流沖洗達到治療目的。在外耳道沖洗前,醫生會通過詢問病史和詳細的耳道檢查等方法,評估耳道狀態,排除中耳炎、鼓膜穿孔等。合理的操作不會對患者耳道造成損傷。一般來說,以下情況的患者需要進行外耳道沖洗:
  耵聹栓塞、外耳道異物患者 其造成的耳內阻塞易引起耳道疼痛、堵塞悶脹,嚴重者影響聽力。耵聹栓塞患者的外耳道沖洗前,多需向耳道中滴入濃度爲5%的碳酸氫鈉,以達到軟化耵聹的目的。
  外耳道炎患者 任何原因引起的外耳道急、慢性炎症均可稱爲外耳道炎,嚴重時可引起鼓膜炎、中耳炎等,患者常有瘙癢、耳痛、外耳分泌物增多或皮屑脫落成團等表現。
  外耳道濕疹 長期處於高溫、高濕環境,過敏體質和喜歡掏耳朵的人易發生外耳道濕疹,常需通過外耳道沖洗達到檢查與治療的目的。
  盲目「洗耳」,效果適得其反
  外耳道沖洗看似簡單,其實對操作者、操作環境、操作流程均有嚴格要求。與鼻腔沖洗截然不同,耳道的結構和功能决定了「洗耳」的過程更複雜,要求更高。在未全面評估耳道狀況、未按要求使用軟化劑、缺乏專業沖洗器械的情況下,盲目「洗耳」往往效果適得其反。例如,將耵聹送入耳道更深處,損傷耳道皮膚或鼓膜,誘發外耳道炎或濕疹,等等。
  此外,爲清除耵聹、保持耳道清潔而過度「洗耳」或「采耳」(「挖耳朵」)的行爲也是錯誤的。人體正常分泌的少量耵聹對耳道具有保護作用,大多會自行排出,頻繁清洗反而容易剌激耵貯腺分泌。不合規的「采耳」可導致耳道磨損甚至感染。當出現耳悶、耳痛、耳道潮濕或聽力下降等症狀時,患者應及時就醫。只有經過醫生專業的檢查與評估,采取正規的外耳道沖洗與其他治療手段,才能獲得滿意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