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支援措施惠民紓困 鄒玖勝

  本澳下半年接連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八月暑假及「十•一」國慶黃金周的期望落空,各行各業特別是中小微企經營環境惡化,不少中小企已到存亡的臨界點。抗疫之路漫長,特區政府日前公佈推出八項中小企疫情支援措施,冀紓緩中小企的經營壓力及僱員困難,穩定市場信心,可謂「及時雨」。
  事實上,疫情對澳門中小微企影響非常大。去年疫情發生後,政府判斷中小企生存困難,所以及時出手,但是今年的情況比去年更加嚴重,經營環境和承受壓力比去年大。特別近月發現多宗確診,內內外外加強防疫措施,通關暫未有期,多處劃為紅黃碼區、大批人士醫觀隔離,受影響街區、店舖眾多。由於澳門經濟環境持續低迷,很多人仍處半薪、就業不足情況,不少中小微企「難捱」。
  澳門人口少,只有60多萬居民,讓經營者很難形成內循環,加上租金及人力成本等壓力,在沒有遊客的情形下,經營環境很不好。沒有疫情之前,澳門除了60萬人口還有3000多萬的遊客,可是現在遊客大幅減少,縮至現只有1000多客量,中小企的營業額隨著賭收減少大幅度下降,但是租金和人工並沒有變化,所以中小企的壓力很大。雖然疫下餐飲、零售積極開拓線上業務,但澳門內需規模太細,且當下消費信心低迷,難以支持市場上眾多企業運作。
  在社會殷切訴求下,政府公佈新一輪經援措施,包括補貼中小企銀行貸款利息開支、放寬中小企免息貸款申請條件、調整免息貸款還貸、推動銀行紓緩企業還貸、推動提供收單費率優惠、豁免政府物業租金及回報金、鼓勵業主減租,以及向經營者及就業人士提供支援。其中後者的具體措施是向二○二○年度工作收益不超過十四萬四千澳門元的職業稅納稅人中的特區居民,以及合資格的自由職業者,每人發放一萬澳門元的援助款項。向二○二○年度無經營盈利的本澳所得補充稅納稅人及職業稅第二組納稅人,發放按其過去三個年度平均經營成本的百分之五計算的援助款項,援助款項下限為一萬澳門元,上限為二十萬澳門元。
  由於該八項援助措施涉及到預算修改,而按照基本法規定,修改預算是立法會的專有職權,因而特區政府將在聽取社會各界意見的基礎上,盡快向立法會提交修改預算的法案,以便新一屆立法會運作後盡快討論通過,務求盡快讓合資格的商戶及僱員受惠。
  特區政府的八項支援措施公佈後,受到社會各界普遍歡迎。如澳門中華總商會副理事長、社會協調常設委員會資方代表黃國勝認為措施相對精準,雖未必能滿足所有企業訴求,但政府在財政資源緊張的情況下,利用有限資源盡量惠及企業已經不容易,至少疫下能較大程度地幫助中小企經營,增強中小企的巿場存活性。
  黃國勝特別提到向經營者及就業人士提供支援這一點,向二○二○年度無經營盈利的本澳所得補充稅納稅人及職業稅第二組納稅人,發放按其過去三個年度平均經營成本的百分之五計算的援助款項,援助款項金額下限為一萬元,上限為二十萬元。他認為這是較精準的做法,也是善用資源的一大進步。不過,由於相關條件的資助對象為去年度無經營盈利者,但部分納稅人在去年度雖未見虧損,可是盈利微薄;今年更遇疫情反覆危機,不少企業對巿場期望多次落空,損失度更大,經營難度必較去年更高,故希望政府在支援措施上應加以關顧這類型的中小企,擴展受惠範圍。另外,措施提到回調房屋稅及租賃印花稅的實際可課稅款以鼓勵業主減租。他相信政府帶頭豁免物業租金做法能引起輻射作用,但其實巿場上也有自身的調節機制,疫下租賃巿場情況同樣不佳,租金走勢已經大大反映出來,相信政府亦難以強硬的規限手段令業主減租,只能用鼓勵做法,但日後不妨加大鼓勵力度。
  澳門廠商聯合會理事長馮信堅認為八措施是中小企的「及時雨」,雖然相比去年雨露均沾、一視同仁的經援措施做法有所不同,是次更加精準發力,令中小企業及低收入人士感受到政府關心,有風雨同路的感受。
  馮信堅表示,經過差不多兩年的疫情,相信不少中小企已「彈盡糧絕」,原寄望暑假、中秋及「十•一」黃金周全部亦因新一波疫情全部幻滅,因此期望精準度提升的經援措施能對中小企及低收入人士起到一定支援作用。當中補貼中小企銀行貸款利息開支、放寬中小企免息貸款申請條件,他相信能有助中小企解決資金融資上困難;調整免息貸款還貸、推動銀行紓緩企業還貸則可減輕企業還款壓力;豁免政府物業租金及回報金、鼓勵業主減租等措施方面可以起到帶頭及鼓勵的作用;向經營者及低收入人士支援亦提供了一些資金上的喘息空間。企業營運離不開四大元素,租金、水、電及薪金的支出。認為疫下業主是否願意減租無法勉強,但政府可研究在財政局有支付租賃印花稅的企業給予租金津貼限額。同時,亦可直接對仍有營運的企業提供水、電費用上的減免比例。還有,在社保基金有僱員登記的企業給予定額僱員津貼,讓這些企業能得到更到位的支援,繼續堅持下去。
  不過,也有意見認為相關支援未能覆蓋疫下收入大減、失業人士,如會展、房地產仲介、補習教育、按摩保健、旅遊導賞、的士、廣告設計等行業均表示未能得到針對性幫扶,這明顯存在不公平。澳門地區發展促進會會長陳德勝就指出,自疫情至今,特區政府已推出三輪經援措施,在紓解民困、穩定經濟及保障就業方面取得一定成效。此次再推出八項中小企疫情支援措施,是特區政府在謹慎及善用財政資源的前提下,所制訂的緊急性支援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紓緩企業經營壓力及保障部分僱員就業,值得肯定,惟在疫情未明朗下,經濟復甦預計需時,政府考慮未夠全面,措施沒有關顧到失業者、退休人士、自由職業者及重災區行業等。很多企業已還不起欠下的貸款,再借下去,是否不用還?此外,政府對年收入不超過十四點四萬元職業稅納稅中的特區居民作出支援,但去年的失業者卻不符合,同時,放無薪假、退休人士等亦未能納入支援,質疑當局忽略同樣需要支援的階層。退休人士為社會服務多年,晚年生活長期被忽視,在疫情下,各種開支大增,冀政府同樣關注他們的苦況,加以支援。
  事實上,除符合收益額之每週工作三十五小時以下的僱員以及自由職業者外,去年工作收益不超過十四萬四千元的上述兩類人群其實很少。去年統計局資料,本地二十二萬多的全職僱員中,收入在一萬二千元以下的只有三萬五千二百人,亦即只有一成五的全職僱員能夠受惠於新措施。因此,特區政府應考慮廣大市民現時生活的艱難,要擴大援助範圍,加大援助力度。建議政府參考之前的做法,對受影響較大的企業直接補貼一定金額,使企業暫時避免倒閉;以收入中位數作發放一萬元,對退休人士等弱勢群體派發消費卡一萬元,減輕生活開支。
  的確,中小微企佔本澳企業九成以上,是澳門經濟發展的「細胞」,為大量居民提供就業職位。挽救中小企、避免倒閉潮,是保就業、保民生、穩信心、穩社會的關鍵。毋庸諱言,特區政府推出八項中小企疫情支援方案未必雨露均霑,但有限資源須「用在點上」,將本澳優勢資源最大化,才能紓解各行業苦況。在這個節骨眼上,政府應廣聽意見,細化、優化措施,更好扶助水深火熱的中小微企,盡可能顧及更多失業或瀕臨失業、轉業難的打工仔。然而,社會也要明白此次支援並非是對全民的援助,對認定企業或個人在甚麼狀況最有需要受援沒有絕對標準,但既然出發點是支援,不是無差別的分享,自然是有人或企業有需要,亦有不需要,社會要理性分析,做好逆境的情緒管理,不要內耗,否則只會添煩添亂,無助於澳門走出這次疫情的陰霾。
  當然,此次八大支援措施能否及時幫助中小企「吊鹽水」,最終多少可以存活,除了看疫情後續發展,還需看中小企自身條件和能力。因突發性危機亦屬企業運營風險一部分,中小企自身要有化解困境的決心,破釜沉舟,主動發掘出路,加快轉型、拓展業務管道,強化自身優勢,為未來鋪路,並可聯同商會、社團等聯合自救,抱團取暖,共度難關,把驟停的經濟,重新按下啟動鍵。另一方面,特區政府還需因應疫情,後續增加中長效的一系列應變計劃,用以維持中小企的營商發展環境,方是長久之策。有學者就表示,疫情反覆之下,社會對未來的經濟發展難免有一定的消極和悲觀情緒。然而,澳門的硬體設施和制度放眼全球依然十分具有競爭力,澳門在旅遊休閒、娛樂、購物、美食等方面的種種優勢仍然存在。面對當前這個受疫情衝擊巨大的經濟陣痛期,特區政府有必要持續、精準地展開多項抗疫援助行動,藉此針對性扶持更多元的產業發展,既要保障澳門繼續發揮「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價值,同時也應該穩固「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的建設,更應該幫助業界進一步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也只有針對這三大定位,精準推出經濟援助措施,才能令澳門從低谷中找到真正的出路,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特區政府推出的經濟援助措施,應當是扶持多元化發展中重心產業,以期望在經濟整頓期中,為澳門未來的產業結構作出實質性規劃。例如推動旅遊業界打開思路,全力鑽研新的拳頭產品,以備重新通關後,有吸引遊客的全新亮點。一旦企業挖掘或者研發出新的旅遊產品,特區政府可引導投資企業作為長期性運營項目合作;加緊針對零售企業的「跨境電商」模式培訓,並促使「電商」產業鏈的上下游——加工工廠、物流快遞企業升級轉型,以藉此吸納更多失業人士成為新勞動力,幫助行業快速發展;支持更多文化教育培訓產業的項目開發,也可幫助本地優秀的教育培訓人才,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課程模式,擴大「澳門文化」的影響力,製造更多「多元文化共存」交流合作機會;盡快商討聯合行業共同投身「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發展策略和模式,鼓勵以「行業組合」的「集團性經營模式」進駐,並通過針對性政策,幫助企業渡過經營初期。這些或都是澳門未來發展必由之路,值得深思。
  目前而言,由於澳門是極度依賴旅客的外向型經濟結構,要使本澳經濟順利復甦,歸根結底仍需加快提升疫苗接種率,建立抗疫屏障,外防輸入,內防擴散。面對內外困境,要穩定社會經濟基本面,單手無法拍掌,需要各界攜手,共克時艱。無論是商戶還是居民個人,都應積極履行義務,保障自己、家人及社會,盡早接種疫苗,真正做到「應接盡接」,共同為安全宜遊城市建立客觀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