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亞夫赴台的潛台詞:申揚「九二共識」

台灣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的追思儀式,將於今日上午十時在台北市國父紀念館舉行。辜老的家屬向島內外相關人士發出了邀請信,陳水扁和連戰將會親自前往致祭,並分別為辜老靈柩覆蓋「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及中國國民黨黨旗,以表彰辜老在島內政治及兩岸關係方面所作出的貢獻。

辜老家屬也向大陸地區相關人士寄發了邀請函,但據說只是發出一封,收信人是海協會長汪道涵。倘此消息屬實,辜老家屬的這一做法,似是有所考慮:一方面,當前兩岸關係形勢嚴峻,辜家不可能邀請太多的大陸人員赴台致祭,以免橫生枝節。另一方面,辜老與汪老的新加坡會談,是兩岸隔絕四十多年後首次高層歷史性的會談,開啟了兩岸事務性溝通的管道,標誌著兩岸關係的發展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而本來其成就主要是在商場上的辜老,後來在政壇上成為兩岸關係事務中的巨擘,主要是得益於一九九三年的「汪辜會談」和一九九八年的「汪辜會晤」。因此,辜家向汪老寄出了邀請函,是人之常情。

那麼,汪老是否將會應邀前往台灣出席辜老的追思儀式﹖作為受權代表政府與對岸進行兩岸接觸及事務性商談,但又從未踏足寶島〔本來有機會於一九九九年秋赴台訪問並進行第三次「汪辜會晤」,但因李登輝搶前拋出「兩國論」而告夭折〕的汪老可理應前往台灣致祭,並趁此機會一圓「踏足寶島」的愿望。但是,汪老畢竟已經年近九十,身體也是違和,目前正在醫院靜養中,根本經不起舟車勞頓。因此,盡管台灣方面抱有很高的期待,而汪老本人也有很高的意愿,但終因汪老本人的身體條件而無法啟程。當然,在辜老剛逝世時,兩岸關係仍是陷於僵局,故當時也有人分析認為,汪老未能赴台,才是理所當然,否則會被台灣當局大做文章。

但在辜家為辜老舉辦追思會的前夕,兩岸關係在某些方面出現了微妙的變化。其一、兩岸春節包機直航實現了重大突破,五十六年來大陸客機首次合法飛進台灣地區,「澳門模式」為兩岸不涉政治性質、只須由「民間對民間」進行磋商就可達成協議的事務性議題,如「三通」直航等,提供了一個參考方式。二、賈慶林在首都各界紀念」江八條」發表十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在堅持原則的同時也釋放出靈活變通的善意,表明大陸並不排斥與民進黨接觸、談判,但須回到「九二共識」的立場上。

這些變化,被外界形容為胡錦濤主政後對台政策「硬的更硬,軟的更軟」中,「軟」的部份的具體體現。既然如此,大陸方面也就沒有理由缺席辜老的追思會。而由於汪老行動不便,由汪老委托海協會負責人以私人身份代表他前往台灣致祭,就是水到渠成、順理成章的事。因此,也就有了汪老委托海協會副會長孫亞夫、秘書長李亞飛前往台灣致祭的安排〔研究部主任馬曉光隨同〕。但由於兩人同時又具有國台辦的官方身份〔孫亞夫是國台辦副主任,李亞飛是國台辦綜合局局長〕,這又形成了自李登輝一九九九年拋出「兩國論」、惡化兩岸關係之後,五年多來首次有大陸副部長級官員赴台的事實。盡管孫亞夫在行前聲稱他們此行將舉行「三不原則」,不代表兩岸要復談,不接受任何媒體採訪,不接受官式拜會活動安排,但國台辦官員的赴台,即使是屬於私人性質,在民進黨當政的時刻,仍是屬於政治上的突破。因此,台灣媒體讀出了孫亞夫此行的「潛台詞」:只要承認及執行「九二共識」,隨時可以恢復兩岸會談。也就是說,孫亞夫此行是以肢體語言來形象化賈慶林在「江八條」座談會上代表中共中央發出的最新對台政策信號。

說來也真湊巧,由孫亞夫率隊赴台,除了是孫亞夫具有海協副會長身份,符合此行的「對口」需要之外,更重要的是,馬曉光就是「九二香港會談」的當事人,而孫亞夫則是「九二共識」形成過程中的關鍵人物,由二人以「潛台詞」來彰顯只要承認「九二共識」就可恢復兩岸會談的訴求,真是最恰當的人選。實際上,無論是大陸方面所發表的有關「九二共識」形成過程的回顧及評析的文章,還是台灣地區出版的相關著作,以至海基會出版的「八十一年年報」,都明白無誤地記載,「九二香港會談」的陸方主談為海協會諮詢部副主任周寧〔現任國台辦港澳局副局長〕、張勝林〔曾任前澳門新華社台灣事務部處長〕、馬曉光等人。台方則由時任海基會法律服務處處長的許惠祐領軍。在「香港會談」的過程中,雙方的「幕後指揮」──時任海協副秘書長的孫亞夫和海基會秘書長陳榮傑,直接打電話進行「另類談判」。海基會文化服務處前處長歐陽聖恩,在其所著《再見,白手套──海基會二千日》一書就描述道,〔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三日,海協會副秘書長孫亞夫致電陳榮傑,接受我方建議,就「一個中國」原則,及雙方各自以口頭方式表達,至於口述的具體內容將另行協商。有關「一個中國」的原則爭議,經過戲劇化轉折後,自此得到明確的解決,因此可以說,汪道涵委托「九二共識」的當事人孫亞夫、馬曉光及李亞飛等人代表他前往台灣向辜老致祭,其本身的「潛台詞」就是:「九二共識」確實存在,不容否認。只要台灣領導人能承認「九二共識」,就不管他過去說過甚麼樣的話、做過甚麼樣的事,都即可恢復兩岸兩會接觸和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