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中央情報局對新中國出兵朝鮮決策的情報評估

  朝鮮戰爭在美國國內被稱爲一場「被遺忘的戰爭」。時任「聯合國軍」總司令的美國陸軍上將克拉克也成爲「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在沒有取得勝利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的司令官」。對比當時中美之間的巨大實力差距,加上美國還掌控著聯合國,又由以美國爲首的16個國家組成「聯合國軍」,却沒有取得戰爭的勝利,客觀地說就是失敗。「聯合國軍」之所以沒有取得戰爭的勝利,主要是由於中朝軍民的英勇鬥爭和不怕犧牲的精神,但也與美國中情局沒有爲美國決策層提供及時準確情報以及正確的情報評估有直接關係。
  一、朝鮮內戰爆發後,美國決策層將新中國是否出兵朝鮮放在蘇聯全球戰略布局中考慮。中情局通過情報評估後認爲,沒有蘇聯的支持,中國不具備出兵的條件和實力,並支持「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綫
  朝鮮內戰爆發後,美國決策層立即把戰爭與蘇聯的全球戰略聯繫在一起,把北朝鮮的行爲看成是蘇聯支援和慫恿的,是蘇聯全球戰略的一部分,因而作出迅速而强烈的反應,並立即採取應對措施。6月25日、26日晚,杜魯門連續召開國家安全委員會會議,討論朝鮮事態,決定向南朝鮮軍隊提供全面援助。27日,在蘇聯缺席的情况下,美國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制裁北朝鮮的決議。
  與美國的强烈反應不同,蘇聯却很低調。6月29日,蘇聯發表聲明稱「不干涉他國內政」,並召回蘇聯在朝鮮軍隊中的顧問,甚至一架蘇軍轟炸機在朝鮮附近海域被美軍擊落,蘇聯也保持沉默。蘇聯的這一反應被中情局充分注意到。7月28日,美國駐莫斯科大使柯克報告說,從蘇聯報紙或官方聲明中看不出蘇聯會在形勢不利於北朝鮮時作出反應。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出臺文件認爲,如果「聯合國軍」到達三八綫之前,蘇聯或新中國(在蘇聯支持下)不占領北朝鮮,那麽「我們有理由相信,蘇聯已決定實施不干涉政策」。以此爲基礎,美國決策層認爲蘇聯不會、也沒有能力「在1950年實施大規模的核條件下作戰」。隨著「聯合國軍」抵達三八綫,蘇聯沒有任何實質行動。美國逐漸放鬆對蘇聯干涉朝鮮的警惕。
  雖然基本排除蘇聯直接干預朝鮮內戰的可能性,但新中國在蘇聯支持下出兵朝鮮的可能性依然存在。6月30日,中情局提交的報告指出,在必要的時候,蘇聯可以將中共軍隊投放到朝鮮戰場,從而盡可能地使美國人的捲入代價高昂且威望受到損害。7月8日,中情局再次提出,作爲一種重要的選擇方案,蘇聯「也許會秘密地或者公開地動用中國軍隊予以干涉」。以此爲基礎,美國制定了軍事應對計劃,準備打擊在朝鮮戰場上可能出現的中國軍隊。與此同時,中情局向國家安全委員會提交的報告認爲,中國出兵朝鮮也許會「破壞蘇聯對北平和平壤的影響」。美國決策層據此判定,因爲蘇聯無意與美國發動全面的戰爭,在蘇聯支配下,中國即使出兵朝鮮,規模也必將是十分有限的。
  與此同時,中情局也認爲,現實困難也制約著新中國的出兵計劃。中情局認爲,新中國剛成立,面臨著十分棘手的國內問題。如果出兵朝鮮,國內脆弱的經濟基礎再加上反對勢力,會「危及到新政權的長久存在」。中情局還認爲中國軍隊不僅從來沒有遭遇過「具有高昂士氣、手握現代武器,還有使用那些武器的强烈意願和技術的訓練有素的軍隊」,而且「實際上毫無能力」去强化或支持北朝鮮海軍,特別是中國的空軍更不值得一提。這一判斷助長了美國的軍事自信和傲慢情緒。
  在中情局情報評估基礎上,美國政府認爲:從政治上來看,新中國大規模捲入朝鮮戰爭的可能性不大;如果中共打算捲入朝鮮戰爭的話,以臺灣爲目標的可能性較大。在對中共不具備捲入朝鮮戰爭的能力或者有限捲入朝鮮戰爭的判斷基礎上,8月17日,美國對新中國進行威脅,聲言如果新中國出兵朝鮮,美國將對新中國的運輸系統和有限的工業設施進行毀滅性打擊。8月25日出臺的國家安全委員會文件進一步提出,萬一新中國在朝鮮公開使用有組織的軍隊,就應該授權「聯合國軍」總司令在朝鮮以外的地區,採取適當的海空行動攻擊共産黨的軍事目標。9月10日艾奇遜宣稱,「我認爲中共如果干預,那純粹是發瘋。據我看來,他們插手是沒有什麽好處的」。美國決策高層人士普遍認爲,「中國在軍事上不具備單獨進行干涉的能力」,即使單獨行動也「不會造成決定性的變化」,「實際上倒有可能遭受丟臉的失敗」。可見,在確定蘇聯不會干涉朝鮮戰爭後,美國政府認爲新中國不會主動干預朝鮮戰爭,即使在蘇聯支持下出兵了朝鮮,也不會對戰局産生決定性影響。
  事實上,朝鮮內戰爆發前後,新中國領導人的主要精力都集中於國內事務,並沒有軍事介入朝鮮的打算。6月30日,在美國決定全面介入朝鮮的同一天,中國頒布了《土地改革法》,並按照原計劃進行1950年軍隊復員工作。當然,中國領導冷靜地觀察局勢的發展,估計到這場戰爭不會輕易結束,在軍事上採取了未雨綢繆之計。6月30日,周恩來約見海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蕭勁光,傳達了中共中央把軍事鬥爭準備的重點轉移到東北地區的決定。7月7日、10日,周恩來兩次主持召開國防會議,商定保衛國防和組織東北邊防軍等各項問題。13日,中央軍委正式作出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
  隨著北朝鮮軍隊攻勢受阻,以美國爲首的「聯合國軍」逐漸穩定戰局,美國在三八綫上採取的進攻態勢成爲影響朝鮮局勢發展和最終促使新中國出兵朝鮮的決定性因素。朝鮮內戰爆發初期,美國對軍事介入朝鮮戰爭的範圍作了諸多限制。杜魯門將美軍的行動限制在三八綫以南,强調「美軍目前不能在三八綫以北採取任何行動」。6月29日,杜魯門總統向國家安全委員會說明了美國的政策,「採取一切必要的步驟,迫使北朝鮮人退回到三八綫以北去」,「恢復那裏的和平,恢復原來的疆界」。但是,美軍不越過三八綫的政策目標並沒有維持太長時間。至7月上旬,隨著朝鮮戰局逐漸朝著有利於美軍的方向發展,這個問題被再次提出。12日,麥克阿瑟與陸軍參謀長柯林斯和空軍參謀長范登堡會談時聲稱,「美軍的目標不僅僅是把北朝鮮軍趕回三八綫以北,而且是要消滅他們,並進而‘統一朝鮮」。這是美國軍方第一次明確表示要改變美國原定的戰略目標。14日,杜勒斯在致政策設計司司長尼採的信中說:「三八綫從未打算被作爲、也從不應該成爲一條政治界限。」不但軍方,政府方面也有人對美國把目標限制在三八綫以南的合理性表示懷疑。8月10日,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奧斯汀在安理會發言時指出,華盛頓關心的首先是建立一個自由、統一和獨立的朝鮮。美國決策層在是否越過三八綫的立場正在悄悄地發生變化。9月1日,杜魯門發表廣播講話,「朝鮮人民有權獲得自由、獨立和統一」。9日,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的報告明確指出,只要中國和蘇聯不是同時出兵,麥克阿瑟就可以越過三八綫,用武力統一朝鮮半島。11日,杜魯門批准了這份報告。可見,美軍仁川登陸前,美國政府在三八綫上的態度已發生根本性變化:由最初爲恢復戰爭前的狀態到在越過三八綫上持謹慎態度,再到不限制以軍事手段越過三八綫。
  對於美軍是否應越過三八綫,中情局的立場則顯得比較謹慎。8月18日,中央情報局在一份報告中指出,中國人必定會在三八綫以北採取防禦立場。蘇聯因此會有新的機會在美國與其盟國之間打入更深的楔子。蘇聯會在戰爭的任何階段利用中共軍隊。而且他們的加入在三八綫會特別有用,因爲聯合國成員國在那裏可以以正當理由中止對美國政策的支持。
  新中國領導人敏銳地意識到了美國政府在三八綫上的態度轉變,並適時調整了戰略部署。與朝鮮戰爭初期並不强烈的反應相比,此時,新中國領導人的危機感增强了。8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毛澤東在會上指出:「美帝得勝,就會威脅我。對朝鮮不能不幫,必須幫助。」「我們不能不有所準備。」會議要求東北邊防軍「本月內完成一切準備工作,待命出動作戰」,把出兵問題提上了日程。同一天,代總參謀長聶榮臻向中共中央提交一份報告,提出準備派出部分高炮部隊進入朝方一側,以確保鴨綠江大橋的安全。毛澤東在審閱報告後批示「同意」。8月下旬,由於估計到美軍可能在仁川登陸,毛澤東和周恩來嚴令東北邊防軍務必於9月底前完成一切作戰準備,保證隨時可以出動。9月5日,毛澤東在講話中指出,「美帝國主義也可能在今天要亂來,它是什麽都可能幹出來的。假如它要那樣幹,我們沒有準備好就不好了,我們準備好了就好對付它。」否則,毫無準備,敵人很快就要過來了。可見,隨著美軍在三八綫上攻勢的增强,國家安全的需求迫使新中國領導人在出兵問題上的態度漸趨堅定,並做好了出兵準備。
  二、美軍在朝鮮仁川登陸後,中情局把新中國領導人的表態看作是一種宣傳,目的是影響「聯合國軍」的進軍計劃,並沒有意識到美國越過三八綫後對新中國安全造成的威脅,這是影響新中國領導人決定出兵朝鮮的決定性因素
  9月15日,以美國爲首的「聯合國軍」在朝鮮中部西海岸仁川港登陸,朝鮮戰局逆轉。
  在美軍仁川登陸的當天,中情局的一份情報評估報告認爲,中國軍隊不可能作出直接或間接干涉的決定,但會對美國予以譴責,目的是使北平政權獲得西方的政治讓步。20日,中情局再次對中蘇介入朝鮮的能力進行評估,認爲:「目前尚無確鑿的證據表明中共或蘇聯將要在朝鮮動用他們的軍隊。」報告認爲,蘇聯更可能的做法是「通過派遣大批訓練有素的中共部隊(滿洲的‘志願軍)去支援共産黨在朝鮮的事業」。30日,中情局綜合各方面情報,認爲最近獲得的大多數信息表明中共不會公開介入朝鮮。中共通過媒體宣傳以及外國外交人員的私下接觸,採取了强硬路綫,希望在三八綫問題上嚇唬聯合國,這是一種虛張聲勢。
  中情局的情報評估促使美國決策層採取了更爲激進的措施。9月26日,參謀長聯席會議發給麥克阿瑟的指示指出:「你的軍事目標是摧毀北朝鮮的武裝力量。爲實現這一目標,你有權採取軍事行動,包括在朝鮮三八綫以北進行兩栖和空降或地面行動。」29日,美國決策層批准了麥克阿瑟提出的在三八綫以北的作戰計劃。同一天,國防部長馬歇爾給麥克阿瑟發去密電,指出:「你在向三八綫以北推進時,無論在戰術上還是戰略上都不受限制。」這無异賦予給了麥克阿瑟先斬後奏的權力。
  10月1日,南朝鮮軍隊越過了三八綫,戰局升級。7日,美國操縱聯合國通過英、澳等八國提案,正式授權麥克阿瑟用武力强行「統一朝鮮」。至此,美國終於改變了原來的戰略目標,把恢復朝鮮半島原狀的目標弃置一旁,把「遏制蘇聯力量的擴張」轉移到了「推回」共産主義,軍事統一朝鮮半島,並稱「平壤將成爲第一個被解放的鐵幕首都」。
  雖然早有所料,但新中國領導人依然對美國在仁川登陸感到震驚。9月17日,中央軍委派遣一個五人小組赴朝實地瞭解戰局。22日,中國政府發表公開聲明,認爲在中國的朝鮮人民有權利回去保衛祖國,表達了新中國支持北朝鮮的堅定立場。25日,代總參謀長聶榮臻對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說,「中國對美國突破三八綫絕不會置之不理」,儘管戰爭會對中國造成嚴重破壞,但中國「必須不惜任何代價制止美國的侵略行徑」。對此,中情局經過評估後認爲:「潘尼迦也許正不知不覺地扮演一個中間人的角色,從而替中共向聯合國施壓,防止它推進到三八綫以北。」中情局並沒有感受到中國領導人對國家安全受到威脅的嚴重關切和維護自身安全利益的決心。
  中國領導人的警告並沒有能阻止住「聯合國軍」的步伐。9月30日,當「聯合國軍」抵達三八綫一帶時,朝鮮局勢的發展已達到了新中國領導人所能承受的底綫。因此,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指出,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10月3日淩晨1時,周恩來緊急召見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通過印度向西方國家轉達中國的堅決態度:中國希望「朝鮮問題和平解決,使朝鮮事件地方化」。如果美國越過三八綫,「我們要管」。印度政府當天即將有關情况通報給英國。美國政府很快從英國收到了有關信息。中情局分析後認爲,公開介入朝鮮不符合中共的利益。中共傳遞這些信息,「以使其努力影響美國和英國的政策」,從而最終迫使「聯合國軍」在三八綫以南止步。10 月6日,中情局對周恩來的傳話進行再次解讀,甚至認爲,周恩來的演說「恰恰說明中共不會採取激進的行動」。可見,在前期對中蘇同盟的認識及蘇聯沒有出兵朝鮮意願判斷的基礎上,中情局的情報評估從根本上忽視了新中國的安全需求,忽視了新中國領導人警告中的危機意味。
  美國決策層基本認可中情局對周恩來警告所傳遞信息的評估。在杜魯門看來,潘尼迦過去經常同情中共,「他的話不能當作一個公正觀察家的話來看待。充其量不過是一個共産黨宣傳的傳聲筒罷了」。國務卿艾奇遜推斷,周恩來發出信息的目的是迫使「聯合國軍」撤軍。美國國務院高級決策者也認爲,周恩來的聲明是虛張聲勢,是蘇聯和中國爲挽救北朝鮮政權所進行的外交努力的一部分。
  新中國領導人所傳遞出的强烈信息並沒有引起美國決策層和軍方的重視。美國決策高層認爲這些信息只是中共阻止「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綫的一種策略手段,不具有太大的軍事價值。甚至美國政府中的一些官員,包括其盟國英國的領導人的憂慮,也沒有引起他們足够重視。比如,美國國務院東北亞事務處副處長約翰遜10月3日致電臘斯克:「雖然據說來自周恩來的聲明無疑大部分是嚇唬人的,目的是阻止英國關於朝鮮議案中的決定性行動,但是我覺得我們不可以完全認爲它是嚇唬人的。」4日,美國國務院中國事務科副科長柯樂布在給負責遠東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幫辦麥錢特的電報更有危機感地强調:「中共大規模軍隊的行動近在眼前。」英國首相貝文也認爲,應該充分認識到周恩來警告中所表達的中國方面的憂慮。他建議艾奇遜應在朝鮮問題辯論中發出某項聲明,打消共産黨中國干涉的念頭,並使這項聲明能讓大家聽到。艾奇遜委婉地拒絕了貝文的建議。7日,美國國防部副部長洛維特致電杜魯門:「根據目前掌握的關於朝鮮的情形,這種干涉是有可能發生的。所以,麥克阿瑟將軍應收到處理這種緊急情况的適當指示。」表達出要求總統適當限制麥克阿瑟軍事指揮權的願望。但這些憂慮和擔心同樣沒能引起美國決策高層的重視。7日,美軍在開城地區越過三八綫,向朝鮮北方推進。
  事實上,「聯合國軍」靠近三八綫後,新中國領導人的危機感已十分强烈。在南朝鮮軍隊越過三八綫的當天深夜,金日成緊急約見中國大使倪志亮,向中國政府提出出兵請求。幾乎同時,中國政府還收到斯大林希望中國出兵援朝的電報。此時,「聯合國軍」在南朝鮮地面武裝力量已超過33萬人。10月2日淩晨,毛澤東致電高崗、鄧華,要求「邊防軍提前結束準備工作,隨時待命出動,按原計劃與新的敵人作戰」。形勢的嚴峻程度使中共中央失去了轉圜餘地,出兵問題提上日程。
  對新中國領導人來說,鑒於國際環境和自身實力,作出出兵朝鮮的決策還是非常艱難的。爲此,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了多次會議,討論出兵問題。10月2日淩晨,毛澤東草擬了一份致斯大林的電報,內容是決定派遣志願軍入朝參戰。然而,在當日下午召開的中央書記處會議上,多數中央政治局委員不贊成出兵,毛澤東只得將這份電稿擱置,沒有發出。會後,毛澤東召見蘇聯大使羅申,讓他轉告斯大林,現在派遣志願軍援助朝鮮「可能會造成極其嚴重的後果」,「目前最好還是克制一下,暫不出兵,同時積極準備力量」。他特別說明,這還不是「最後決定」,並提出讓周恩來和林彪赴蘇直接與斯大林商談。4日至5日,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繼續討論出兵問題。在彭德懷堅持下,會議最終作出出兵決策。6日,受毛澤東委托,周恩來主持召開黨政軍高級幹部會議,商討部署志願軍入朝作戰事宜。周恩來在會上强調:「黨中央、毛主席決心已定,因此現在不是考慮出不出兵,而是考慮出兵後如何去爭取勝利。」後來毛澤東對金日成講起這件事,說:「我們雖然擺了五個軍在鴨綠江邊,可是我們政治局總是定不了,這麽一翻,那麽一翻,這麽一翻,那麽一翻,嗯!最後還是決定了。」可見,無論是對於毛澤東還是其他中共中央領導人來說,作出抗美援朝決策都是一個艱難抉擇。7日,美軍越過三八綫後,形勢的嚴峻程度進一步增强。8日,毛澤東正式下達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命令,並通知金日成,中國已決定派遣志願軍援朝。至此,中共中央已下定決心出兵朝鮮。
  三、新中國決定出兵朝鮮後,中情局的情報評估依然沒有變化,認爲中共已經錯過了最佳出兵時機,即使出兵朝鮮也只能是小規模介入。中情局的這一認識直到中美兩國軍隊在朝鮮兵戎相見20天後才發生根本變化
  儘管新中國領導人已作出出兵決定,但中情局的情報評估沒有敏銳地捕捉到這一變化。10月9日,中情局對美軍越過三八綫後,中國在朝鮮戰爭的立場進行評估,認爲,共産黨中國的官員們無論在公開場合還是在私人的場合都威脅說要直接介入北朝鮮,但避免發布通過直接干涉來援助北朝鮮的承諾。「主要目的就是使聯合國軍不要向北越過三八綫。」12日,中情局接連提供了三份情報評估,認爲在蘇聯沒有發動全球戰爭的意願下,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蘇聯和共産黨中國會於1950年在朝鮮戰場動用武裝力量,分析認爲,從軍事角度看,蘇聯和共産黨中國介入朝鮮戰爭的最有利時機已過去了。對駐外機構,包括美國駐蘇聯大使、駐英國大使、駐海牙大使提供的中共可能會介入朝鮮的情報,中情局依然弃之腦後,認爲中共不會公開干預目前在朝鮮發生的戰事。到1950年10月中旬,在新中國的入朝部隊已經整裝待發,積極進行軍事部署時,中情局專家仍然樂觀地認爲:「俄國人或中共干涉朝鮮,要冒世界大戰的風險」,「蘇聯和中共不會對朝鮮進行干涉」。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基本認可了中情局的情報分析和判斷。10月9日,參謀長聯席會議命令麥克阿瑟,只要能在軍事上取得勝利,中共部隊的公開或秘密的干預都可以不考慮。命令指示麥克阿瑟,只要能取得軍事勝利,可以針對「中共大量部隊在朝鮮任何地方沒有事先通知的情况下公開或秘密的行動」採取軍事行動。這無疑是美國決策層賦予麥克阿瑟在朝鮮戰場上自主決策權力的信號。
  爲慎重起見,10月15日,杜魯門飛赴威克島,與麥克阿瑟討論朝鮮局勢和其他問題。在會晤中,麥克阿瑟認爲新中國或蘇聯干預朝鮮的可能性很小,因爲中共或蘇聯已經喪失了出兵的最好時機,並自信地認爲,如果中國人試圖進兵平壤,將會有一場最大的屠殺。麥克阿瑟還十分有把握地提出朝鮮戰爭結束的時間是在「感恩節」前。他還與杜魯門討論朝鮮戰爭後,美軍的撤出步驟和戰後重建問題。會談後,杜魯門對朝鮮戰爭會很快結束也深信不疑。
  美軍越過三八綫後,新中國出兵朝鮮的決策已不僅僅停留在決策層面,而是實實在在地轉化成了行動。針對蘇聯不提供空軍支援的狀况,10月13日,毛澤東就出兵問題,與彭德懷、高崗和其他政治局委員再一次商量的結果是:仍出兵朝鮮,「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18日,毛澤東在聽取周恩來和彭德懷的彙報後,把志願軍入朝作戰時間最後確定爲10月19日,並作了部署。當晚21時,毛澤東電令十三兵團司令兼政治委員鄧華等:「四個軍及三個炮師決按預定計劃進入朝北作戰,自明(19日)晚從安東和輯安綫開始渡鴨綠江。」10月19日晚,志願軍從安東(今遼寧丹東)、長甸河口、輯安(今屬吉林)三個口岸,跨過鴨綠江,秘密進入朝鮮戰場,正式出兵朝鮮。
  在新中國正式出兵朝鮮的前一天,即10月18日,中情局的情報評估仍然把蘇聯的戰略與中共的出兵決策聯繫起來,認爲,在東西方之間沒有爆發全面戰爭的情况下,和美國的戰爭將是灾難性的,不僅損害中國的總體利益,而且破壞其國內計劃和北平政權的穩定。在新中國已出兵的第二天,即10月20日,美國駐香港的軍事聯絡官對中國的出兵計劃作了較爲詳盡的報告,指出中共40萬人的軍隊已被調動至緊靠朝鮮的邊境地區,並指出較爲準確的出兵時間:10月18日夜間或「兩天後」越過界河。對此,中情局分析後認爲,中共採取直接干預行動的最佳時機已經過去。蘇聯和中國都不願意冒越來越大的風險,因中共直接介入朝鮮戰爭將促使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在新中國事實上已經出兵朝鮮的情况下,中情局也沒有準確地分析各個方面的信息,並得出正確的結論來。
  爲進一步搜集情報,10月23日,美國國務院要求12個駐外機構提供他們所擁有的能弄清中共或蘇聯在軍事上介入朝鮮的消息。在隨後收到的八個機構以及美國駐臺北、新德里等使館的回電中,並沒有對這一問題的直接回答。可見,在中國軍隊已入朝四天後,美國駐外機構沒有獲得準確信息,以至於美國決策層很難從中獲取新中國的真實意圖。在新中國軍隊出兵朝鮮的10天後,即10月28日,一份來自香港方面的情報認爲,中共和蘇聯都認爲朝鮮戰爭事實上已經結束,而且都不打算進行反攻。情報補充說,中共的大批部隊已經從朝鮮撤退,僅留下數量極少的一些軍隊,目的是爲了製造中共大批軍隊依然存在的假像,從而欺騙美國的情報部門,以使美國爲數衆多的軍隊盡可能長期地陷於朝鮮,不能調往他處。中情局同意這份報告的看法,認爲蘇聯和中共已經展現出他們關於朝鮮的全部意圖。中國軍隊不會出兵朝鮮的觀點依然支配著中情局的情報評估。
  如果說中情局根據情報對新中國是否出兵朝鮮的評估是錯誤的,那麽,來自朝鮮戰場的第一手情報也沒能使中情局作出正確的情報判斷。10月30日,美軍第八集團軍司令部報告說,從美軍抓獲的中共軍隊戰俘供出中國的一些王牌軍隊,比如第四十軍、三十九軍等就在朝鮮。中央情報局評估後認爲,中國軍隊中的普通士兵不會掌握和作戰指令有關的詳細信息。中情局判斷,中國人被派往北朝鮮去散布中共軍隊駐在北朝鮮的謠言,希望借此來减緩「聯合國軍」的推進速度,從而爲北朝鮮重新組織軍隊爭取時間。31日,美軍第八集團軍司令部撰寫了一份「中共部隊在朝鮮」的評估報告,指出儘管目前所獲信息仍然是「不全面的」,且缺乏必要的證據,但中共部隊的兩個團也許就在第八集團軍所在的作戰區域。稍後的一份戰地報告更加詳盡地提出,在鹹興以北抓住的俘虜確認他們的部隊就是中共的一二四師。身著新式防寒服的俘虜操著北平話和北滿方言,並且說他們的部隊已於10月16日左右進入朝鮮。儘管這份報告提供了非常詳盡的事實,但中情局也只是認爲「一小撮中共軍隊目前正在朝鮮作戰」,依然堅持「中共不打算直接或公開地干涉朝鮮戰爭」的觀點。
  直到11月初,中國軍隊發動的第一次戰役即將結束時,中情局在中共是否出兵問題上的態度才發生明顯變化。11月1日,中情局在致總統杜魯門的電報中第一次認爲:「充滿活力且具有全新裝備的北朝鮮部隊已出現於朝鮮的戰鬥之中。」「中共軍隊正在與聯合國軍較量。」電報首次承認中共介入朝鮮戰爭的風險正在增長。中情局局長史密斯在致杜魯門的信中認爲,「儘管不能排除中共在蘇聯指使下致力於對朝鮮進行全面干涉的可能性」,但其目的是在鴨綠江南邊建立一個有限的「防禦帶」,並估計進入朝鮮作戰的中共軍隊約有1.5萬—2萬人。在此基礎上,11月2日,中情局關於中國出兵朝鮮的評估報告認爲,中國軍隊干預朝鮮戰爭的目標極爲有限,「將只限於對滿洲邊境地區的防衛,並且中共不可能進行公開的大規模的干涉」。可見,即使中美軍隊之間發生了直接軍事較量後,中情局雖然對「中共不打算公開或直接介入朝鮮戰爭」的觀點有一定變化,但仍然認爲中共只是小規模介入朝鮮戰爭,不存在大規模出兵的可能。
  在隨後的作戰行動中,根據中情局情報評估,美國決策層逐漸改變了中共軍隊不會介入或只派小股力量介入朝鮮戰爭的基本判斷,認識到新中國領導人已經作出了介入朝鮮戰爭的決策。11月8日,參謀長聯席會議在致遠東司令部電報中認爲:「中國軍隊捲入的程度部分地代表了中共政府的行動。」美國決策層不但第一次承認了中國軍隊已大規模介入朝鮮戰爭,而且認爲這是中共中央的決策。至此,從10月19日算起,中國軍隊已經出兵朝鮮近20天時間。在現代戰爭史上,在作戰一方沒有探明作戰對手是否介入戰爭,實際上雙方已在戰場上兵戎相見達三個星期的戰例是十分罕見的。
(陳少銘/文)